基于多变量耦合的超超临界机组集控运行参数协调控制与安全稳定性分析
徐明志
大唐南京发电厂 210000
在超超临界机组中,这种耦合关系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燃料量、给水量、汽轮机调门开度等参数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当其中一个参数发生变化时,其他参数也会随之变化,并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整个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开展基于多变量耦合的超超临界机组集控运行参数协调控制与安全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1 多变量耦合概述
多变量耦合是一个涉及多个变量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复杂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科学和工程领域中。这种耦合关系使得系统的整体行为变得难以预测和控制,因此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具体来说,多变量耦合涉及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变量可以是物理量、化学浓度、经济指标等。当这些变量在一个系统中相互作用时,它们会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每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变量的状态。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系统的动态行为变得非常复杂,甚至出现混沌现象。例如,在气候系统中,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多个气象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这些变量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气候系统的状态和演变。理解这些耦合关系对于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领域,多变量耦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在航空航天工程中,飞行器的气动特性、结构强度、控制系统等多个方面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耦合关系才能设计出高性能的飞行器。此外,在土木工程中,建筑物的稳定性、材料强度、环境因素等多个变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也至关重要。只有充分理解这些耦合关系,才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可靠性。
在经济学中,多变量耦合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金融市场中,股票价格、利率、汇率等多个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这些变量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动态变化。理解这些耦合关系对于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波动和风险。
多变量耦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理解并掌握其规律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变量耦合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从而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多变量耦合的研究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学术价值。
2 超超临界机组运行参数的多变量耦合特性
2.1 多变量耦合的表现形式
超超临界机组运行参数间的耦合关系复杂多样。当机组负荷变化时,为维持主蒸汽压力稳定,需同步调整燃料量、给水流量和汽轮机调门开度。燃料量增加会使炉膛温度上升,进而影响主蒸汽温度;给水流量变化则会改变汽水系统平衡,影响汽包水位和蒸汽流量。各参数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的耦合网络,呈现出非线性、时变性特征。
2.2 多变量耦合对机组运行的影响
多变量耦合增加了机组控制难度,导致控制精度下降。在传统控制模式下,参数调节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如调节主蒸汽温度可能引发主蒸汽压力波动,调整机组负荷可能导致汽水系统失衡。此外,耦合特性还会放大运行参数的微小波动,使机组运行状态偏离正常范围,增加设备故障风险,威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3 基于多变量耦合的集控运行参数协调控制策略
3.1 先进控制算法的应用
3.1.1 模型预测控制(MPC)
模型预测控制以系统动态模型为基础,通过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可有效处理多变量耦合问题。在超超临界机组主蒸汽压力与温度控制中,MPC 算法可根据机组负荷、燃料特性等变化,提前预测参数趋势,优化燃料量、给水流量和减温水流量的控制策略,实现多参数的协调控制。
3.1.2 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基于模糊逻辑规则,无需精确数学模型,适用于处理超超临界机组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在汽包水位控制中,模糊控制算法可根据水位偏差和偏差变化率,快速调整给水流量,克服水位控制的惯性和滞后,提高控制响应速度。
3.1.3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和自学习能力。将神经网络与传统控制方法结合,可构建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对大量运行数据的学习,神经网络能建立运行参数间的复杂关系模型,为参数控制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3.2 协调控制系统的构建
构建包含负荷协调控制、汽水系统协调控制和燃烧系统协调控制的综合协调控制系统。负荷协调控制子系统根据电网指令和机组状态,协调汽轮机和锅炉运行,实现负荷快速响应;汽水系统协调控制子系统负责主蒸汽压力、温度和汽包水位的稳定控制;燃烧系统协调控制子系统调节燃料量、送风量和引风量,保障燃烧稳定。各子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机组整体优化运行。
4 超超临界机组安全稳定性分析
4.1 安全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涵盖运行参数稳定性、设备运行状态、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运行参数稳定性指标包括主蒸汽压力波动、温度偏差等;设备运行状态指标涉及关键设备振动、轴承温度等;能源利用效率指标以机组热效率、供电煤耗衡量;污染物排放指标关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浓度。
4.2 安全稳定性分析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运用线性化模型分析、故障树分析等方法,评估系统稳定性和故障风险;定性分析借助专家经验判断、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识别潜在安全隐患,提出预防措施。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某电厂超超临界机组运行中存在主蒸汽压力波动大、负荷响应慢、汽水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影响机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为解决这些问题,电厂引入基于多变量耦合的协调控制策略,并开展安全稳定性分析。
5.2 协调控制策略实施与效果
在该机组应用 MPC 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优化协调控制系统。实施后,主蒸汽压力波动范围从 ±0.8MPa 缩小至 ±0.3MPa ,主蒸汽温度偏差控制在±5℃以内,机组负荷响应时间缩短 30% ,汽水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同时,机组供电煤耗降低 15g/(kW⋅h) ,运行效率大幅提高。
5.3 安全稳定性分析与改进
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故障树分析和专家经验判断,发现机组存在设备老化、传感器精度下降等安全隐患。电厂采取设备维护、更换传感器、优化操作规程等措施后,关键设备故障率降低 40% ,未发生非计划停机事故,安全稳定性明显增强。
6 结束语
基于多变量耦合的超超临界机组集控运行参数协调控制与安全稳定性分析,是提升机组运行水平的关键。通过深入研究多变量耦合特性,应用先进控制算法和构建协调控制系统,可有效解决参数控制难题;建立科学的安全稳定性评估体系,采用合理分析方法,能保障机组安全运行。未来,随着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相关研究将进一步优化,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从智 , 蒋茜茜 , 谭祥帅 . 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误差自抗扰控制与优化 [J]. 热力发电 , 2025, 54 (04): 104-116.
[2] 王子杰 , 张健 , 李凯 . 超超临界机组高温再热管道布置优化 [J]. 发电设备 , 2025, 39 (02): 132-135.
[3] 王晨 . 660 MW 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J]. 自动化应用 , 2025, 66 (0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