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冷作钣金一体化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李光辉
四川锅炉高级技工学校 四川成都金堂 610400
引言:机械制图作为工科专业重要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以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工业生产实际需求。随着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企业对机械制图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促使高校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实践,构建“双导师制”协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已成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缩小校企人才培养差距重要途径。
一、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双导师合作模式顶层设计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成功实施需要构建完善协同机制与制度保障。高校应联合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导师培养目标、责任分工、权益保障及考核评价方式。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决策单位,负责制定双导师选聘标准、职责界定、工作量核算与激励措施。企业工程师选聘标准应着重考察工程实践经验、技术应用能力及教学意愿,确保企业导师具备丰富行业经验、过硬专业技能和一定教学水平。院校教师应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系统知识体系和教学研究能力。双方优势互补,形成理论 + 实践联合指导模式。
工作量核算方面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应纳入工作量计算体系,给予适当经济补贴或职称评定加分增强参与积极性。合作管理机制包括定期交流研讨、教学任务协调、问题反馈处理等环节,确保双方合作顺畅高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价两部分,通过学生评教、企业评价及教学成果考核等多维度评估双导师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协议应明确知识产权保护、商业机密保护等条款,防范合作风险。校企双方还应建立长效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举行工作研讨会,共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完善双导师遴选、管理、评价、退出全流程制度体系,形成规范化、制度化运行模式。
二、企业实践经验与院校理论知识有效融合路径
资源整合与平台共建是实现“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关键环节。校企双方应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共同修订机械制图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教材,将企业实际工程案例、行业标准规范融入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应突出应用导向,强化工艺表达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产业需求。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校内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现代化教学场所,校外则依托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工程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实践教学环节应强化项目导向,由企业导师提供真实工程项目,院校教师负责基础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全过程,掌握机械制图专业技能与企业工艺流程。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校企资源流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企业导师可远程参与教学指导、案例分享与问题解答;学生可在线学习企业工程实例、技术标准与最新行业动态。打造协同创新机制,校企共同开展应用型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企业可提供研发课题与经费支持,院校贡献研究力量与人才资源,共同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促进科教融合。推进师资队伍交流互动,院校教师定期赴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分享一线工作经验。通过互相学习促进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教学内容应涵盖企业常用制图软件操作、工程图纸绘制规范、零部件设计与装配等实用技能,突出实战能力培养。
三、双导师协同培养机械制图人才实践成效分析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需要创新方法与标准,构建全方位多维度评价体系。教学方法创新是提升教学效果重要途径。双导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将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活动。理论教学环节由院校教师主导,注重基础知识讲解与系统性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导师主导,侧重工程应用与实战技能培养。通过差异化分工充分发挥双方所长,教学内容应体现前沿性与实用性,企业导师负责引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院校教师负责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理论框架。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传统单一考试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应覆盖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图纸绘制能力、工艺表达水平、创新思维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反馈改进机制,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企业评估等多种方式收集教学信息,及时调整优化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效果跟踪研究,从就业质量、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发展前景等维度评估人才培养成效。实践证明,“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机械制图能力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规范应用更准确、工艺表达更合理、图纸质量更符合企业要求、软件应用更熟练等方面。企业反馈显示,接受“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入职后适应周期明显缩短,工作效率提高专业技能更符合岗位需求。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建立完善制度体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实践平台、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能够实现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优势互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双导师制”显著提升学生绘图规范应用能力、工艺表达水平与岗位适应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差距。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完善运行机制与激励政策,推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持续创新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机械制图人才提供新思路与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顾心怡 , 杨志强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J].职教通讯 , 2017(28):4.
[2] 王欣 . 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 大众文摘 ,2023(36):0172-0174.
[3] 高俊国, 迟晓红, 郭宁, 等. 基于校企双导师制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C]//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 年学术年会暨理事工作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