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融入

作者

姜传辉

辽宁省锦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121000

引言: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探究新范式,关注人类积极情感体验、良好品格塑造及意义构建,与历史学科育人目标高度契合。高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要场域,需要突破传统知识教学模式局限,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构建情感认知协同发展教学体系,通过聚焦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现状、方法与实践,探寻促进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路径。

一、探究现状,把握积极心理学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基础

从教学理念层面看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点讲解与考点训练忽视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体验与意义构建;从教学内容选择看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积极心理元素未得到充分挖掘,如历史人物奋斗精神、民族复兴历程中集体智慧等价值内涵缺乏系统梳理与提炼;从教学方法运用看课堂互动形式单调,学生主体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与积极情感;从教学评价体系看仍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标准,缺乏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评估;从教师专业素养看多数历史教师缺乏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无法有效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学科教学实践。

学校课程设置中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仍呈现两条线发展状态,缺乏有机整合机制与平台。与此也出现一些积极探索案例,部分教师尝试通过历史故事讲述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积极品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历史事件多维解读锻炼批判思维能力。这些实践尝试虽然初见成效但大多停留于个别教师自发层面,缺乏系统理论指导与校本课程支持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二、优化方法,促进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

转变教学理念构建积极历史观教学思想,历史教师应突破传统知识教学模式限制,树立历史学习即成长体验新理念,将历史教学视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重要途径,引导学生从历史长河中汲取精神力量,在认识过去过程中建构现在意义,培养乐观希望心态与坚韧品格。重构教学内容,挖掘历史素材积极心理元素,教师应当系统梳理教材中蕴含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相关历史事件与人物,形成积极心理元素历史素材资源库;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价值。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情感体验互动课堂,采用叙事教学法通过生动历史故事讲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与道德思考;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置身特定历史情境,体验历史人物决策困境与精神世界;应用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历史专题研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成就感;借助辩论讨论法,鼓励多元观点表达锻炼批判思维与尊重差异意识。

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教学实践。在春秋战国变法运动主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商鞅、吴起等变法人物面对阻力时展现坚韧品格与使命担当精神,采用情景重现方式让学生分组扮演变法派与守旧派,模拟商鞅变法过程中各方辩论场景,体验变革者面临阻力时如何坚持信念;组织学生比较分析各国变法成败原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变法运动中提炼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时代价值,结合现代社会变革案例进行跨时空对话,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变法运动与国家富强探究报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与集体成就感。在教学评价环节不仅关注学生对变法史实掌握程度更注重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参与态度、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历史情感体验,建立多维成长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历史探究中获得知识增长与心理滋养双重收获。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实践,深化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

开展历史人物积极品格研习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人物面对挫折时展现乐观希望态度、坚韧不拔精神与使命担当品质,鼓励学生从这些历史典范中提炼积极品格要素,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进行反思形成个人品格发展计划。组织历史事件多维解读课堂研讨,选取重大历史转折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解读,理解历史发展复杂性与多元可能性,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文化自信。构建历史与现实对话体验活动,选取与当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历史主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维度思考当代问题解决路径。打造历史文化实践体验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历史遗址考察、博物馆志愿讲解等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培养文化认同感与责任意识。建立历史学习成长社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分享历史学习心得体会与积极情感体验,展示历史探究成果互相激励成长。

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为例,教师应当创新实践活动深化积极心理学应用。组织伟人精神品格探究专题研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面前不屈服、不妥协,坚持真理、追求公正精神品质,以及他们笔耕不辍完成理论创新坚韧意志。设计理论传播者心路历程模拟体验活动,让学生扮演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角色,体验他们在民族危亡背景下探索救国真理过程中展现坚定信念与牺牲精神。开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我国发展跨时代对话,引导学生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意识。组织寻访红色足迹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遗址等场所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精神与奋斗历程。

结论:通过系统分析当前融合现状提出优化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活动双重策略,构建了历史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新模式,这一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实现知识学习与心灵成长双赢局面。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构建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开发配套教学资源,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可推广实践经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入高中历史教学各环节将为学科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欧阳玲慧 .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D].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 陈茂芳 .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好家长, 2025(6).

[3] 刘楚平 .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J]. 2024(1):6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