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于美蕉
五原县第六中学 015100
引言: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核心竞争力,其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明显城乡差距。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困境,探究适合农村学校特点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改进路径,希望能够提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具备信息素养人才,为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一、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大多数农村初中缺乏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现有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业背景不足教学能力有限。这些教师平时承担主科教学任务难以投入充足精力于信息技术教学,且缺乏系统培训难以跟进信息技术发展。教学设施条件落后。许多农村初中计算机设备陈旧,配置低下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教学需求,网络环境不佳制约网络资源应用,维护保障不足故障率高,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农村初中普遍缺乏适合教学需求信息技术教材、课件、案例等资源难以提供丰富多样学习体验,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资源更新滞后难以反映信息技术最新发展。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多采用讲授演示方式进行教学互动性不足,实践环节缺乏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有限。创新应用不够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常被视为副科,教学时间常被其他学科占用,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社会关注度不够支持力度有限。城乡数字鸿沟加剧教育不平等,农村学生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低课外实践机会少,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有限,拓展学习受限,家庭教育支持不足,学习效果难以巩固。
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
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扎根农村,建立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质师资合理配置,开展有针对性培训提升现有教师专业素养,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优化教学设施环境方面争取部门专项资金更新改造信息技术教室,推动城乡学校设备资源共享缩小硬件差距,探索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网络环境,建立设备维护长效机制保障教学设施正常运行。丰富教学资源供给方面开发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教学资源注重实用性与趣味性,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资源流通,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建设拓宽资源来源,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特色资源形成资源良性循环。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方面,推广项目式学习将信息技术与农村生活实际结合,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基础学生需求,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入游戏化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以七年级第一单元互联网发展靠创新教学为例,教师针对农村初中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创新。课前通过简易问卷了解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仅能简单上网但缺乏深入理解。针对这一现状采用任务驱动 + 小组协作模式,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究互联网发展某一阶段或某项技术创新。为解决设备不足问题,教师采用轮转工作站方式,让学生分时段使用有限电脑,借助村委会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村级信息服务站观察互联网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中巧妙结合农村熟悉场景,如互联网 + 农业案例让学生调查本村农产品网络销售情况,增强学习关联性。为弥补资源不足利用开源教育资源,自制简易课件并邀请在外工作返乡青年分享互联网应用经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进思考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结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时保障教学时间,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地方特色,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实现跨学科应用,建立弹性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基础性与前沿性结合既夯实基础又拓展视野,强调实用性与趣味性并重提高学习积极性,关注农村生活实际应用增强学习意义感,适度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内容培养未来视野。教学环境方面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空间拓展学习渠道,打造创客空间鼓励创新实践建设数字资源库支持自主学习,改善网络环境消除技术障碍。教学评价方面,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习全过程,实施能力导向评价注重实际应用,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全面发展,引入技术支持评价提高评价效率。
以七年级第三单元互联网服务应用广教学为例,教师探索出一套符合农村学校特点教学改进方案。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互联网应用与农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如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销售、远程医疗改善乡村医疗条件、在线教育拓展学习资源等案例。考虑到学校网络条件限制,教师创造性采用离线+ 在线混合教学模式,提前下载相关教学资源,制作成可离线访问网页包。与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建立合作,每月组织一次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互联网应用场景。针对农村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互联网应用探究护照活动,将抽象互联网应用概念转化为具体任务挑战,学生完成任务获得相应技能印章,激发学习动力。教学组织上采用专家小组策略,每组学生深入探究一类互联网应用,如教育类、医疗类、农业类等成为该领域小专家,再通过拼图学习法交叉分享,实现知识互补。评价方面引入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互联网应用学习中进步历程,通过定期展示交流会,促进同伴学习与自我反思。这一系列改进措施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实际情况,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结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师资、设备、资源等多重困境制约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设施环境、丰富教学资源供给、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家校社协同等策略并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系统优化路径,可有效改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促进农村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基础。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资源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共同助力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齐燕 .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 年第六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 . 兰州新区秦川镇初级中学 ;,2023:92-95.
[2] 周 忠 连 . 对 农 村 初 中 信 息 技 术 教 学 的 几 点 思 考 [J]. 新 课 程( 下 ),2011,(11):184-185.
[3] 孛鹏慧 . 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J]. 小学教学参考 ,2007,(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