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教学路径
陈爱萍 沈振云
云南理工职业学院
引言: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核心要素,社会需要具备应用创新能力人才。作为思维训练重要工具,高校数学教育承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重任。然而,现阶段高校数学教学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发展。文章探讨基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高校数学教学路径,希望能够促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构建应用导向的数学课程体系,重塑创新能力培养框架
教师应重新审视学科内涵,将数学知识点与现实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形成理论 - 应用 - 创新三位一体课程架构。课程设计应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数学与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经济金融等领域交叉融合,建立多层次模块化课程群。教学内容选择应紧跟学科前沿,注重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数学应用案例,增强课程时代感与吸引力。教师还需优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合理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程,确保学生既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又能根据兴趣特长选择深入研究方向。
课程评价体系应突破传统考试模式局限,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补充综合评价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等多维度表现。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发数字化、可视化教材与学习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丰富资源支持。通过系统性课程体系重构,形成培养学生数学应用创新能力完整闭环,为后续教学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实践驱动的数学教学模式,强化应用能力训练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创新实践驱动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精心设计贴近现实情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式学习、研究式学习等先进教学策略,构建问题提出 - 分析建模 -求解验证 - 反思优化完整学习链条。课堂教学应注重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通过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数学建模软件、可视化工具、仿真实验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与实践环境。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问题设计者、活动组织者,营造平等开放学习氛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精选各行业典型应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际价值,增强学习动力与应用意识。通过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强化应用能力训练机制是创新实践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关键保障,教师应建立科学合理分层次能力培养体系,包括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制定系统训练计划,通过基础练习、综合应用、创新探索三级递进,逐步提升学生应用创新水平。训练内容应涵盖数学建模、算法设计、数据分析以及逻辑推理等多个维度,形成全面能力培养框架。高度重视数学建模竞赛、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等第二课堂活动,将其纳入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平台。建立创新实践工作坊或实验室,开展专题讲座、工作坊、研讨会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实践经验,拓宽学生视野。构建科学评价机制,打破传统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补充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等多维度表现。通过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项目报告等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促进自我反思与持续改进。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奖学金、表彰优秀案例、组织成果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积极性,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学融合的数学教学平台,拓展创新实践应用渠道
高校应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搭建数学应用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引入真实工程问题与行业挑战,为学生提供实战锻炼机会。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汇聚数学、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专家,组建交叉研究团队,引导学生参与跨学科创新项目,培养综合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学生将数学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体验创新创业全过程,增强创新自信心与成就感。
高校应建立产业导师制度,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行业领军人才担任兼职导师,参与教学指导与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行业视角与实践经验。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国际联合培养、学术交流、暑期课程等多种形式国际合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了解数学应用国际前沿发展趋势。通过多层次、全方位产学融合平台建设,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为学生提供丰富实践应用场景与资源支持,有效促进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产学融合平台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更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触前沿技术与实际问题机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创新人才。
结论:通过构建应用导向课程体系、创新实践驱动教学模式、建立产学融合教学平台三条路径,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整体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应用创新能力。高校应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重要性,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破除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提升自身应用创新能力,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指导。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路径,推动智能化、个性化教学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萌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J]. 才智 ,2025,(12):96-99.
[2] 李英强 , 王帅坤 . 基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教学路径 [J]. 科技风 ,2024,(27):37-39.
[3] 马丽 . 基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教学路径 [J]. 学园 ,201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