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作者

刘慢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 河北保定  072150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逻辑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以其抽象性和逻辑性,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天然的土壤。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往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不足。新课标的出台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强调要围绕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这些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面对问题情境,学生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演绎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尝试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1]。在这个积极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升,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和小红分别买了一个同样大小的披萨,小明吃了披萨的 1/3,小红吃了披萨的 1 / 2 ,谁吃的披萨更多呢 ? 这个问题情境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概念,对1/3 和1/2 进行比较。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生能够发现,将披萨均分成六份后,1/3 相当于两份,1/2 相当于三份,由此得出 1/2 比1/3 大的结论。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了基础。

二、注重直观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重视直观演示的作用,善于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2]。通过生动有趣的直观演示,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数学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进行旋转、拆分等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空间结构特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板模型,让他们亲身体验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构建过程。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通过这些直观而生动的演示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开展合作学习,促进思维碰撞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平台,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平等讨论、交流辩论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相互启发,激烈碰撞,共同探索最优的解决方案。合作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论证观点的逻辑思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组合作任务:收集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水果种类,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讨论确定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步骤。他们要运用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知识,选择合适的绘图方式,正确标注横轴和纵轴。在绘制完成后,小组成员还要交流讨论,分析条形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并尝试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技能,还在小组互动中学会分析问题、交流观点,提高了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

四、重视实践应用,强化能力迁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教师应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他们把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深刻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不断地实践应用中,学生逐步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认识世界。同时,鼓励学生把数学思维迁移到其他学科和领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授《测量》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化的测量任务: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正确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他们需要分析教室的特点,合理划分测量单元,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精确度。测量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测得的数据计算教室的面积和体积 ? 教室能容纳多少学生 ? 这些延伸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把测量知识与面积、体积等其他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结语: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继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将得到全面提升,为其未来的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廖海燕.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5,(10) :36-38.

[2] 谢建兰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 [N].山西科技报,2025-05-13(A03).

[3] 黄启会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2) :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