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法治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

胡艳辉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学校 123100

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初中阶段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法治教育成效直接关系到未来公民的法律素养和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初中生法治意识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学校法治教育体系,更能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对培养具备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的合格公民,以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初中生法治意识现状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多元方法全面考察初中生法治意识现状。问卷调查覆盖 600名初一至初三学生,设计 20 道题目从法律认知、法治态度和维权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测评,采用 Likert 五级量表与情景选择题相结合的形式,通过 SPS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深度访谈选取 30 个典型样本,包括 15 名学生、10 名教师和 5 名家长,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重点探讨法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和现实困境。访谈内容经转录后进行主题编码分析,提炼关键性观点。

案例分析法选取 5 个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涉法案例,通过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法律关系和责任认定,评估其法律应用能力。同时结合司法文书和媒体报道进行交叉验证,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三种方法相互补充,既获得量化数据支持,又深入把握现象背后的成因。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现状调查问题分析

(一)法律认知碎片化,基础概念模糊

调查显示,初中生对法律体系的整体认知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理解。多数学生能列举部分法律名称,如《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对具体法律条款和适用场景知之甚少。例如,在涉及校园欺凌、网络侵权等具体问题时,超过 60% 的学生无法准确判断行为是否违法,或混淆道德谴责与法律制裁的界限。此外,学生对司法程序(如报警、诉讼)的认知明显不足,部分受访者甚至认为" 未成年人违法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反映出基础法律概念的严重缺失。这种碎片化认知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二)法治信仰不稳固,法律权威认同度低

尽管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 " 要遵守法律 ",但实际行为与认知存在明显脱节。调查发现,当遇到权益受损时,仅 35% 的学生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更多人倾向于" 私下解决" 或" 忍气吞声"。访谈中,部分学生坦言" 打官司太麻烦 "" 法律管不了小事 ",甚至认为 " 有关系比讲法律更有效 "。这种对法律效能的怀疑态度,反映出法治信仰尚未真正内化为行为准则。此外,社会不良现象(如 " 特权思想 "" 人情案 ")的传播,进一步削弱了青少年对法律公正性的信任,导致其法律意识停留在表面认同而非深层信仰。

(三)实践能力薄弱,维权意识不足

初中生在面对实际法律问题时表现出明显的应对能力不足。在模拟案例分析中,近半数学生无法正确指出侵权行为,更难以提出有效的维权方案。例如,面对网络诈骗时,许多学生仅意识到 " 不能轻信陌生人 ",但不知如何保留证据或报警求助。日常生活中,学生的维权行为也较为被动,如遭遇消费欺诈时,仅 20% 会主动寻求消协或法律帮助。这种实践能力的欠缺,既源于法律知识的不足,也与缺乏真实场景训练有关。同时,部分学生存在 " 畏法 " 心理,将法律单纯视为惩罚工具而非维权手段,进一步抑制了其运用法律的主动性。

三、​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对策

(一)创新法治教育形式,强化实践教学

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治辩论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法律运用。例如,定期组织"校园法治情景剧",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分析校园欺凌、网络侵权等典型案例。同时,将法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如在历史课中讲解法律发展史,在语文课中分析法治主题文章。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法律知识闯关游戏、短视频普法栏目,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学习兴趣。

(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开设家长法治课程,提升家庭教育中的法治渗透力。社区需建立法治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基层法治实践活动。司法机关要开展专业法治教育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司法实务。同时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开展沉浸式法治体验项目,将法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多方联动、资源整合,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法治教育网络,使青少年在多元场景中深化法治认知、培育法治信仰,最终实现法治意识的内化与践行。

(三)完善法治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法治教育评价体系是提升初中生法治素养的关键环节。应突破传统单一笔试模式,建立包含知识测试、能力评估和行为观察的多元评价机制。在具体实施层面,可设计 " 校园纠纷调解模拟 "" 网络维权方案设计 " 等情景化实践考核项目,重点考察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同时建立个人法治成长电子档案,系统记录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普法宣传等活动的表现及成长轨迹。对法治教育成效突出的学校实施激励政策,通过 " 法治示范校 " 评选、专项经费支持等方式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开展区域法治素养测评,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监测教育效果,为优化法治教育策略提供实证依据,确保培养方案始终与时俱进。

结束语

加强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和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养。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贡献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侯莉莉 . 初中生法治意识提升的实践路径研究 [N]. 科学导报 ,2025-03-26(B02).

[2] 季晓玉 . 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J]. 文理导航 ( 中旬 ),2025,(01):79-81.

[3] 谭江平 . 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9):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