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教学创新路径下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何晓莉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新城实验小学 215228

引言:

对于那些天生好奇、倾向于形象思考的小学生而言,数学的抽象和系统性使得其学习过程颇具挑战。然而,通过采用情境教学法,我们能够将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多样化的形式,从而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资源为小学的数学实践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一、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在构建数学场景时,必须与实际生活相吻合,并且数学场景需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当教师使用数字化工具来构建场景时,他们需要深思熟虑它们是否能够与实际生活相匹配,以激发学生的共享生活体验,使他们能够借助这些生活经历来更有效地学习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学参与度和知识的运用程度。例如,利用数字大屏展示生活中的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商品价格和找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数学性原则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育方法,都必须保持数学课程的独特性。通过使用数码资源来构建实际场景,需要紧密联系到所传授的数学理论和技巧,并且正确理解目标和方法之间的联系。实际场景的构建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在挑选生活素材时,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数学主题之上,并且和教育主题保持紧凑的联系,从而推动学生对于知识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故事时,要确保故事内容能引导学生思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发展性原则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情境创设的出发点、服务对象和最终归宿。利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实际需要。在学生无法直接理解课程内容的情况下,老师有可能利用多媒体工具来构建真实的环境,以此来增强他们的理解;而在他们希望通过亲身参与来加强理解的阶段,老师则可以利用数码仿真试验等方式来构建相应的环境,以此来推动他们的动手和动脑技巧的平衡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

(四)全体性原则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被教导,而我们 育目的就是推动他们的整体成长。由于每个人的基本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吸收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 课程时,必须深思熟虑如何处理这种不同,以便让我们的课堂环境能够适应所有的学 激励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推动他们的整体成长和进步。例如,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分层学习资源和任务。

(五)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和形式更感兴趣,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要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教师可利用动画、游戏等数字化形式创设情境,避免情境枯燥无味,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设计数学游戏APP,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智能教学创新路径下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策

(一)利用数字化资源创设趣味故事情

1. 贴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选取或创作合适的故事。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故事要简单、有趣、形象,像包含动物形象的故事;高年级则可选择有一定深度和挑战性的故事。将数字故事与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深度融合,使数字故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辅助材料。

2. 营造真实情境

利用数字化资源的多样性,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全方位营造与故事匹配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在讲解购物相关数学知识时,可播放超市的嘈杂声、商品的图片等。

3. 设计互动环节

预留故事发展的决策点,让学生参与到故事的走向中。例如在故事讲到某个关键节点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不同的情节发展,然后根据选择继续推进故事。设计互动式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互动加深对故事内容和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故事中适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即时解答。

4. 分层设置挑战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在故事中嵌入阶梯式问题。从基础的数感训练到复杂的数学应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解题成就感。例如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数,再进行加减法运算,最后解决综合性的数学问题。

5. 提供即时反馈

利用数字化资源的即时反馈机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回答问题后立即获得评价,增强学习动力。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后,系统马上显示对错,并给出详细的解释。

例如,“小数的加减法”教学;故事情境:创作一个以超市购物为背景的数字故事,比如小明去超市买文具,一支铅笔 0.5 元,一个笔记本 2.3 元,让学生计算小明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若给收银员 5 元,应找回多少钱。策略应用:贴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片展示文具的样子和价格标签,增强情境的真实性。在故事中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如计算不同组合商品的总价和找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借助数字化资源开展数学实验情境

1.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与实验内容

深入剖析小学数学教材,明确各章节的教学重难点,结合数字化资源的特性,设计与之匹配的数学实验。例如在“图形的面积”教学中,借助数字化工具设计图形拼接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多样化实验情境创设

利用数字化资源模拟生活中的数学场景,如购物、装修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发数学实验相关的虚拟游戏,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机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借助数字化模拟软件,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如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研究数据的变化趋势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实验开始前,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和方法。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实验中,提出“如何通过数据来预测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探究工具,如图表绘制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实时反馈与评价

利用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实验策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5. 拓展与延伸

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如探究相关数学知识的历史背景、应用领域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倡导学生把在实验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难题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 “三角形内角和”实验设计:利用几何画板等数字化软件,让学生通过拖动三角形的顶点,观察三角形内角的变化情况。同时,软件实时显示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教师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字化实验进行验证,自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的结论。

效果评估:通过数字化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三角形内角的变化情况,深刻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同时,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利用数字化平台创设问题情境

1.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与问题设计

深入剖析小学数学教材,明确各章节的教学重难点,结合数字化资源的特性,设计与之匹配的问题情境。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过程。例如在“找规律”教学中,借助数字化平台设计具有规律的图形、数字等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

2. 多样化情境创设

通过利用数字化资源来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情境,例如购物、交通、装修等。这种逼真的场景展示方式,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应用的认识。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虚拟超市中进行商品选购和付款。开发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虚拟游戏,将问题融入游戏机制中。通过趣味性的游戏环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设计数学解谜游戏,学生需要通过解答数学问题来获得线索,解开谜题。借助数字化模拟软件,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如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研究数据的变化趋势等。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

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提出“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探究工具,如图表绘制软件、数学实验模拟软件等。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验证自己的猜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 实时反馈与评价

利用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提供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例如在学生解答问题时,平台可以实时显示学生的解题步骤和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通过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找规律》情境创设: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 AI 微课与虚拟场景,为一年级学生创设充满规律的奇妙世界。例如,展示色彩鲜艳、排列有规律的花朵、气球等图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

问题设计:教师提出问题,如“这些图案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呢?你能接着往下排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的实时反馈功能,自主创作规律作品,如用不同颜色的图形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上传到平台与同学分享。

教学效果: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轻松理解规律的概念,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跨学科情境教

1. 资源整合与教学设计

梳理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关联,如数学与科学在测量、数据统计方面,与语文在文字应用题理解方面等。依据这些关联,将不同学科的数字化资源,像科学实验视频、语文的故事音频等整合进数学教学课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设计跨学科情境教学方案。例如在“统计”教学中,可设计以校园植物种类调查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融合科学学科知识。

2. 多样化情境创设

借助数字化资源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旅行规划等,融入多学科知识。比如购物场景涉及数学的计算、语文的商品信息阅读、社会学科的消费常识等。开发跨学科的数学游戏,如解谜游戏中需要运用数学计算、科学原理和语文的线索解读来过关。布置跨学科项目,如让学生制作校园地图,涉及数学的比例尺、图形绘制,科学的地理方位,美术的绘图技巧等。

3. 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提出跨学科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例如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提出如何计算不规则花园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数学方法和科学测量工具解决。利用数字化平台的互动功能,如在线投票、讨论区等,促进学生交流分享。

4. 实时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关注数学知识掌握,还考量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数据分析功能,了解学生学习例如, “认识人民币”(与语文、社会学科融合)

情境创设:利用数字化平台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商品价格标签、顾客与收银员的对话。问题设计:提出如“小明有 20 元,想买一本 15 元的故事书和一支 3 元的铅笔,钱够吗?”“在购物时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

跨学科融合:语文方面,让学生阅读商品标签和说明书;社会学科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结论:

在智能教学创新路径下,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情 的应用价值。通过遵循一定的应用原则,采取多样化的应用策略,能够有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应用过程 个体差异等问题,以实现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最佳 能力奠定基础。未来,随着智能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资源在小学 和深入,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肖娟 .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17):164-166.

[2] 刘正萍. 浅谈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小 中的应用 [J]. 求知导刊 ,2024,(11):5-7.

[3] 杨春霞. 浅谈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 课 堂中的应用 [J]. 学苑教育 ,2023,(32):10-12.

[4] 姚金玉 .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J]. 炫动漫 , 2024(3):004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