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语文与音乐跨学科教学案例分析
周佳英 周戴君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 江苏常州 213011
引言: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作为珍贵精神财富,蕴含丰富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小学语文与音乐跨学科教学,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创新教学模式。文章立足区域特色文化视角,分析小学语文与音乐跨学科教学实施策略,探索具体案例实践,评估教学效果,希望能够发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推动语文与音乐学科有效融合,构建富有地方特色教学体系。
一、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与音乐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地方民歌融入语文朗读教学实施路径
地方民歌蕴含着浓郁地方色彩与深厚文化底蕴,将其融入语文朗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朗读表达能力。教师应当通过民歌旋律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节奏美,将朗读文本按民歌曲调划分节奏单元,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感。借助民歌声情并茂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情感,感受语言表达抑扬顿挫艺术,使朗读富有感染力。设计民歌伴读环节,让学生在民歌伴奏下进行朗读实践,通过音乐元素辅助,使语言表达更具韵律美感。
组织民歌改编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将语文课文内容改编成民歌形式,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开展民歌朗读会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通过互评互学,共同提高朗读水平。这种教学路径将民歌音乐元素与语文朗读技能有机结合,既传承了地方文化精髓又创新了朗读教学方式,使语言学习过程充满艺术魅力与生活气息。
(二)传统戏曲与古诗词教学结合方法
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音乐特点与古诗词艺术表达存在诸多内在联系,二者结合能为古诗词教学注入生机活力。教师应当通过戏曲艺术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古诗词审美视角增强文化认同感。采用戏曲情境引入方式,选取与古诗词意境相契合戏曲片段,通过视听结合营造艺术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意境。运用念白吟诵法,将戏曲念白技巧应用于古诗词吟诵,指导学生掌握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技巧,提升诵读艺术效果。实施角色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扮演诗中人物,运用戏曲表演元素,如程式化动作、表情变化等,表现诗词情感,深化对诗词内涵理解。开展戏曲改编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内容改编为简单戏曲小品,在创编过程中加深对诗词主题思想理解。组织诗曲融合展演,让学生通过戏曲形式展现古诗词学习成果,在艺术实践中提升文学素养与表现力。
以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静夜思》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月亮戏曲小剧场主题活动。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播放《梁祝》中月下相会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月夜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第二环节诗歌初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初步感知内容。第三环节戏曲体验,教师示范如何用戏曲念白方式吟诵《静夜思》,指导学生学习床前明月光时手指月亮,目视远方;疑是地上霜时俯身作疑惑状;举头望明月时抬头仰望;低头思故乡时低头作思念状。第四环节创意表演,学生分组设计简单表演,有朗诵者、扮演月亮者、扮演思乡者等角色,配以简单乐器伴奏,将诗歌情境生动呈现。第五环节分享感悟,学生交流表演体验,分享对诗人思乡情感理解。通过戏曲元素融入,学生不仅记住了诗歌内容,更深刻感受到诗中蕴含思乡情感,体会传统文化魅力。
(三)民族乐器体验与作文创作教学协同设计
民族乐器蕴含着丰富历史底蕴与情感表达方式,将其体验活动融入作文创作教学,能有效拓展学生感知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提升文学表达能力。此类教学设计应注重感官体验与情感唤醒,建立声音与文字间转换桥梁。开展乐器探秘活动,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基本知识,感受不同乐器音色特点与文化内涵。组织聆听体验环节,引导学生闭目聆听民族乐器演奏,捕捉声音引发情感变化与意象联想,培养感官敏锐度。实施音乐绘画过渡训练,鼓励学生将听觉感受转化为图像表达,为后续文字创作奠定基础。开展意象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音乐感受转化为生动文字,提升感官描写能力。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乐器音乐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在音乐氛围中完成文学创作,实现音乐艺术与语言表达深度融合。
以小学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四季音乐画卷主题活动。第一环节乐器认知,教师介绍与四季相关民族乐器,如代表春天笛子、代表夏天琵琶、代表秋天古筝、代表冬天二胡,学生初步了解乐器特点。第二环节四季聆听,依次播放表现春夏秋冬不同乐器演奏曲目,如《春到湘江》《渔舟唱晚》《秋月》《雪山春晓》等,引导学生闭目聆听,感受音乐中四季变化。第三环节感受交流,学生分享聆听体验,描述音乐引发联想画面与情感。第四环节音画结合,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根据四季特点选择适合乐器音乐,尝试用简单语句描述所见所感。第五环节创意写话,学生选择最喜欢季节,在相应乐器音乐背景下,写一段简短文字,表达对该季节感受。如春天笛子声中,小草探出头,花儿笑开脸,小鸟唱歌世界真美丽。通过民族乐器引导学生感官体验更为丰富,写话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语言表达更具情感色彩。
二、小学语文与音乐跨学科教学具体案例实践
(一)以地方童谣为载体识字与节奏训练案例
地方童谣具有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特点,将其作为载体开展识字与节奏训练,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以汉字教学为例,整合语文识字与音乐节奏训练内容,设计童谣识字节主题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包括认识掌握二十个新汉字,理解汉字结构特点;掌握童谣基本节奏型,能准确表演节奏;培养文化认同感与合作意识。教师进行童谣导学,教师选取蕴含目标汉字地方童谣,通过多媒体展示带领学生诵读,感受童谣韵律美,初步接触目标汉字。
开展节奏解码引导学生分析童谣节奏特点,将童谣按节奏划分单元,设计简单节奏型通过拍手、踏脚等肢体动作表现节奏,识记目标汉字读音。进行汉字探秘,引导学生分析目标汉字结构特点,了解汉字来源,掌握书写方法,通过音乐节奏辅助记忆笔顺规则。组织创意表演学生分组创编包含目标汉字童谣,设计节奏动作,进行小组展示。教学评价采用多元方式,包括汉字认读测试、节奏表演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结合本土故事语文阅读与音乐表演案例
本土故事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与道德教育价值,将其与音乐表演结合,能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提升阅读教学效果。选取本土民间传说作为教材,设计故事音乐剧主题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包括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音乐表现技巧,表达故事情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文化自信。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进行故事导读,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土故事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初读故事,了解基本内容。
教师进行音乐选配引导学生为故事不同情节选择或创作适合音乐,分析音乐与文本情感表达关系,学习音乐表现技巧。组织创意排演学生分组将故事改编为简单音乐剧本,分配角色设计表演形式,排练故事音乐剧。举行成果展示,各小组轮流表演故事音乐剧,通过互评互学提升表现力。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多方面发展。该案例实践效果显著,学生通过读—演—创全过程,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与音乐表现力,增强了对本土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融合方言特色口语交际与歌唱教学案例
方言蕴含着丰富文化基因与情感表达方式,将其特色融入口语交际与歌唱教学,能有效传承地方文化,增强语言表达多样性。以口语交际教学为例,围绕家乡风情主题,设计方言歌谣会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包括学习方言表达特点,能用方言进行简单交流;掌握歌唱基本技巧,表现方言歌谣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为进行方言探源,通过音频视频资料,介绍方言形成历史背景、语音词汇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方言文化价值。开展交际训练,设计贴近生活情境,如菜市场购物、家乡美食介绍等,让学生尝试用方言进行口语交际,体验方言表达魅力。
进行歌谣学习,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方言歌谣,讲解歌词含义,教授演唱技巧,引导学生感受方言音韵美,掌握歌唱要领。组织创作表演学生分组创作简单方言歌谣,设计表演形式进行小组展示,通过互动交流分享学习成果。教学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结合,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音乐表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多维发展。该教学案例实践效果良好,学生通过方言口语交际与歌唱学习,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音乐感知力,更重要是培养了对家乡文化热爱之情,增强了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三、区域特色跨学科教学案例效果评估与优化
(一)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观察记录分析
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作为学生学习状态重要指标,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科学观察记录分析,能为教学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建立结构化观察框架,包括课堂表现指标(如注意力集中度、提问频次、回答质量等)、活动参与指标(如主动性、投入度、坚持性等)、情感表现指标(如兴趣浓度、情感反应、满足感等)等多维度评估要素。采用多样化观察方法,如课堂实时记录法,教师通过观察表格记录学生关键行为表现;活动过程摄录法,通过视频记录学生参与活动全过程,便于后期深入分析。
构建科学分析模型,对观察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区域特色跨学科教学前后学生兴趣变化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度差异,挖掘影响因素。开展纵向追踪研究选取典型案例学生,长期观察记录其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变化轨迹,深入分析区域特色跨学科教学持续影响。形成观察分析报告,总结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主要特征,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二)语文能力与音乐素养协同发展测评方法
语文能力与音乐素养协同发展是跨学科教学重要目标,建立科学测评方法,能有效评估教学成效,指导教学改进。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从语文学科维度设置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评价指标;从音乐学科维度设置音乐感知能力、演唱表演能力、音乐创编能力等评价指标。
开发多元测评工具包括语文能力测试卷,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基础能力;音乐素养评价表测评学生音乐感知、表演等专项能力。跨学科综合实践任务,评估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各阶段作品与表现记录,形成发展性评价证据。实施科学测评程序,在教学前进行前测,了解学生起点水平。
(三)教学案例反思总结与改进措施
教师应当建立多层次反思框架,包括教学目标反思,审视目标设置合理性与达成度;教学内容反思,分析区域特色文化资源选择适切性与整合深度;教学方法反思,评估教学策略有效性与创新性。教学过程反思检视各环节衔接流畅度与时间分配合理性,教学评价反思考量评价方式科学性与全面性。采用多维度总结方法,包括问题归纳法,梳理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与不足;成效分析法,总结教学取得积极成果与经验。
针对发现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如优化区域文化资源选择标准,建立资源库,确保教学素材丰富性与适切性;改进学科整合方式,加强语文与音乐学科本质联系,避免简单拼接;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互动体验,提升学生主体参与度;完善评价机制,关注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论: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与音乐跨学科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教育价值,通过地方民歌、传统戏曲、民族乐器等文化元素整合应用,能有效构建富有地方特色教学模式。此类教学实践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促进语文能力与音乐素养协同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未来应进一步拓展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应用范围,深化学科内在联系,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具备综合素养且富有文化自信学生,为区域特色跨学科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支博雅 . 小学音乐课程设计中的跨学科整合与实践 [C]// 教育发展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 2024:1-4.
[2] 蒋丽果 .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研究 [D]. 洛阳师范学院,2023.
[3] 李建杭 . 大语文观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索 [J]. 电脑校园 ,2023(22):269-271.
[4] 郑琴 . 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实践 [J]. 新课程导学 ,2024(24):21-24.
[5] 白云鹤 . 乐在其中——浅谈小学音乐与语文教学的相通性 [J]. 孩子 ,2024(35):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