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金融学》课程在本科生培养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

郭晓竹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

《金融学》课程作为西华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金融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从管理学院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当前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包括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强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通过教学实践案例的分析,验证了改革措施的有效性,旨在为管理学院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升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金融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知识已成为现代管理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管理学院本科生作为未来经济管理领域的中坚力量,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学基础,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金融学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金融领域的核心理论知识,还培养了他们运用金融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对管理学院金融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学院金融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金融学课程在管理学院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定位为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金融市场的基本认知、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以及金融风险的管理意识。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将金融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为未来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工作提供坚实的金融理论支持。

(二)课程内容设置

目前,管理学院金融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宏观调控等基础知识模块。这些内容为学生构建了金融学的基本框架,但在课程深度和广度上存在不足。一方面,课程内容更新相对滞后,未能及时反映金融市场的新趋势、新技术和新政策;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缺乏与管理学其他课程的有机融合,导致学生难以将金融知识与实际管理问题联系起来。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的金融学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一些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二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三是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应该是金融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忽视。实践教学形式有限,主要靠教师讲授案例,缺乏与真实金融市场的互动。学生在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五)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资队伍的素质。目前,管理学院金融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经济或管理类专业,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金融实务经验方面相对欠缺。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较为传统,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难以满足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

(六)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管理学院本科生金融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70%)。期末考试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平时成绩虽然也纳入课程总成绩,但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作业、案例等方面,其中考勤和作业所占比重较大。然而,考勤只能反映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作业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

金融市场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金融科技、数字货币、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涵盖这些新知识和新技能,需要及时更新课程体系,融入前沿金融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现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感到枯燥乏味。金融学课程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加互动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管理学院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金融学课程不仅要传授金融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金融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因此,需要加强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管理学课程的融合,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四)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正朝着信息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金融学课程作为管理学院的重要课程,需要顺应这一趋势,改革教学模式,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国际化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四、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课程内容

1. 更新课程知识体系

结合金融市场的新趋势和新政策,及时更新金融学课程内容。例如,增加金融科技、数字货币、绿色金融等前沿领域的知识模块,使学生能够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2. 强化课程融合性

金融学课程应与管理学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将金融知识应用于实际管理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突出课程实践性

增加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内容,如金融数据分析、投资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金融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教学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实际金融项目为驱动,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例如,设计一个投资组合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进行市场调研、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翻转课堂教学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堂讲授内容制作成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主要进行答疑解惑、组织讨论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 校内实践平台建设

建议建立金融实验室,配备先进的金融模拟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为学生提供模拟金融市场操作的平台。通过模拟交易、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金融市场的运作,提升实践能力。

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建议与金融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实习,参与实际金融业务操作,了解金融机构的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通过校外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就业竞争力。

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衔接

在课程设计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指导实践操作。例如,在讲授金融市场理论时,安排学生进行模拟交易实践;在讲授金融风险管理时,组织学生进行风险评估项目实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提升教师金融实务能力

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或参与金融项目实践,积累金融实务经验。同时,邀请金融机构的专家和行业精英到校授课或举办讲座,拓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

2.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方法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探索适合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3. 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招聘具有金融实务经验和国际化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1.多元化考核方式

摒弃单一的期末考试主导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建议将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项目、实践操作等都纳入考核体系,合理分配各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占10%,小组项目占 10%,实践操作占20%,期末考试占50% 。

2.注重能力考核

在考核内容中,增加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核比重。设计开放性的试题和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鼓励学生在考核中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对于有创新性的回答给予额外加分。比如要求学生分析当前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创新性的风险管理策略。学生可以从金融科技的应用、监管政策的完善、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规范等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如果学生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可行的方案,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管理学院本科生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全面揭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教改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验证了改革策略的有效性。

在教学现状分析中,发现课程设置虽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但存在课程内容陈旧、重复以及与实际结合不足等问题。教学方法上,传统讲授法仍占主导,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教学资源有限,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师资队伍方面,教师实践经验欠缺,难以满足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对教学的要求。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研教改策略。在课程内容体系优化上,通过整合与更新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及时纳入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前沿知识,使课程内容紧跟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增加实践内容比重,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课堂案例分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践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方面,推广案例教学法,精心挑选金融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对金融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开展多样化的模拟交易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和金融教学软件,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建设上,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参与金融项目和科研课题;开展教学培训与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教学研讨会,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方面,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将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项目、实践操作、课程论文等纳入考核体系;注重能力考核,增加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核比重,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未来展望

金融学课程的教研教改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适应金融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课程内容改革,紧密跟踪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及时将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际金融项目的机会,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积极探索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金融学教学中,开发智能化教学工具和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逼真的金融实践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感 。

师资队伍建设仍是教研教改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吸引更多具有丰富金融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共同推动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

考核评价体系也需不断完善和创新。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作业、项目等形式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此外,随着金融行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学课程的教研教改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让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

总之,金融学课程的教研教改任重道远,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和金融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适应金融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林乐芬,顾庆康.国际化课程教学质量对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基于研究型大学金融本科教育视角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7.

[2] 吴虹雁,朱槿.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有效性测试[J].中国农业教育,2017.

[3] 吴虹雁,朱槿.高等学校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6.

[4] 汤颖梅,李晓晓,颜进.农业院校国际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5] 姜涛,吴宇虹.高校卓越会计人才能力特征及培养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6] 林乐芬,孙蔚.金融学教学方式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型大学的实证分析[J].阅江学刊,2015.

[7] 吴虹雁,李俊龙.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研究生教育,2014.

[8] 周月书等.金融学类专业本科双语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基于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类本科生的调查[J].高教论坛,2014.

[9] 王睿,李菁.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教育时代,2014.

[10] 刘荣茂.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探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