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课堂困境成因的社会学视角解析
王艺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比西巴格乡中心小学 842000
引言
小学课堂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经常遭遇教学推进难、课堂秩序乱、师生互动少等困境,从社会学角度来讲,这些困境并非仅仅因为教师自身能力问题,而是社会角色期待、社会结构制约、文化观念影响共同起作用所致。
一、教师角色的社会学冲突:多重期待引发的角色过载与失衡问题
按照社会学角色理论,人在社会里需要承担多种角色,当各种角色期待和要求相互矛盾的时候,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的困境,首先就是“多重角色叠加”,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发展成“课堂管理者”“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者”“家校沟通协调者”“教育政策执行者”等很多角色,这些角色在课堂场景中常常会发生冲突,以“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为例,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推进课程,保证知识讲解的系统性,而“课堂管理者”角色就要应付学生调皮,注意力不集中等突发状况,教学流程会被经常打断。某农村小学教师访谈表明,一堂40 分钟的语文课,平均要花15 分钟维持秩序,教学任务很难完成,社会对教师“道德楷模”的期待加重了角色压力,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时,教师要纠正行为,还要承担“德育引导”责任,如果处理方式稍有不妥,就可能被家长质疑,遭受社会批评,这种“高道德标准”的角色期待,让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陷入“不敢管,怕错管”的困境,角色期待的“时代脱节”也加剧了困境,传统社会里,教师有“权威者”地位,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安排非常服从,但社会民主化进程推进以后,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家长对教育的参与诉求上升,一些家长过度干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要求教师调整教学进度,以适应自家孩子,这使得教师在“满足个体需求”和“保证集体教学公平”之间难以平衡,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增加。
二、社会结构的系统性约束:资源分配与制度设计的双重约束
从社会结构理论角度来说,小学教师的课堂困境,实际上就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制度设计缺陷在课堂场域里的具体体现,这种结构约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课堂教学的基础条件不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的硬件资源以及生源质量存在很大差别,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备缺乏的情况,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连多媒体教学工具都没有,教师没法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能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这样就使得课堂互动性差,学生参与度低,而且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学习上的指导,上课时很容易分心,知识接受能力也比较差,教师得花更多时间做个别辅导,这就进一步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二,教育评价制度与课堂教学目标的结构性矛盾。目前基础教育评价仍然存在“重分数、轻素养”的倾向,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重点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重心放在“应试知识灌输”上,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比如,为了迎接期末考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授考点,组织学生刷题,课堂气氛枯燥,学生厌学,出现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的现象。教育政策的“频繁变动”也给教师带来了结构性压力,“双减”政策实施以后,教师要在课堂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来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但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支持和培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心无力”。
三、文化观念的深层影响:教育认知差异导致的课堂互动障碍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不同阶层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文化资本,这种差异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适应,影响到课堂互动过程。小学教师面临的课堂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文化资本差异”与“学校主流文化”的冲突。城市中上层家庭的孩子从小接受较好的课外教育,他们拥有的“文化资本”与学校教学体系匹配,比如良好的阅读习惯、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等,这些孩子进入课堂后很快就能跟上老师的节奏,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而农村家庭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家庭文化资本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储备,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反应迟缓”,甚至害怕答错而不敢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这种文化差异,用“统一化”的方式教学,就会使课堂互动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逐渐被边缘化,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逐渐淡薄,以及“功利化教育观念”的兴起,也影响着课堂秩序。有些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对孩子的课堂行为没有约束力,造成孩子在课堂上存在“规则意识淡薄”“自我中心”等问题;而一些学生受社会浮躁文化的影响,把学习当作“任务”而不是“需求”,在课堂上表现出应付的态度,甚至抵触,这无疑加重了老师的课堂困境。
结语
综合上述,小学教师课堂困境的产生原因属于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既关联到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又牵涉到社会角色期待,社会结构约束以及文化观念影响等诸多方面,站在社会学角度上,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探究这些困境的本质,体会教师在课堂里遭遇的各种难题。未来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教师创造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减轻他们的角色压力,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教育制度,促进文化观念的积极转变。只有这样,小学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教育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小学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冲突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18, 38(23): 34-38.
[2] 张华 . 教育社会学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6.
[3] 王明 , 李梅 .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影响[J]. 中国教育学刊 , 2019(5): 45-49.
[4] 赵雷 . 教育政策变动与教师适应性研究 [D].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