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作者

陈丽

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其财会专业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财会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的融合需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实现 “专业教育 + 创新创业 + 产业实践” 的有机统一。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痛点:一是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滞后于财税政策与行业技术变革;是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协同的实践平台;三是师资队伍 “双师型”特征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四是评价体系侧重理论考核,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评估。因此,基于产教融合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

目前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明显。首先表现在课程内容滞后。多数高校财会专业课程仍以传统会计核算、财务报表分析为主,对智能财税、大数据审计、跨境电商财税等新兴领域覆盖不足,与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脱节。其次表现在实践环节形式化。校内实验多采用模拟软件,场景单一且与企业真实业务差距较大;校外实习多为 “参观式”,学生难以参与实际财务工作,创新创业实践更是缺乏载体。

(二)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一是校企合作层次较低。合作多集中于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或奖学金,缺乏共建课程、共研项目、共同培养师资等深度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是产业资源转化不足。地方企业的真实财务案例、行业数据、技术工具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实际问题,创新思维培养受限。

(三)师资队伍与平台支撑薄弱

首先是“双师型” 教师短缺。教师多缺乏企业财务工作经验,对行业前沿与创新创业实践了解不足,难以指导学生开展贴合产业需求的创新项目。其次是实践平台功能单一。校内实验室设备陈旧,缺乏智能财务、税务仿真等现代化平台;校外实践基地数量少、覆盖面窄,难以满足大规模实践教学需求。

(四)评价体系缺乏导向性

现有评价以期末考试和论文为主,侧重理论知识考核,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成果(如财税咨询方案、创业计划书财务模块)的评价权重不足,难以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财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路径一)目标体系:聚焦“三维能力”培养

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构建“专业能力 + 创新思维 + 创业素养”三维目标体系。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会计准则、税法、财务管理等核心知识,具备财务核算、税务筹划、财务分析等实操能力,提高专业能力。二是学生能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财务流程,提出创新性财税解决方案,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三是学生具备创业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小微企业财税管理、风险评估等能力,适应区域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创业素养。

(二)内容体系:构建“岗课赛创”融合模块

首先要构建岗位能力模块。要与地方企业(如制造业、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合作,梳理出纳、会计、税务专员、财务主管等岗位的能力要求,将企业真实业务(如成本核算、增值税申报、年报审计)转化为教学案例,开发 “岗位导向型” 实践课程;其次要打造课程融合模块。要在核心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譬如《财务管理》增设“创业企业融资决策”章节、《税法》结合“小微企业税收优惠与创业筹划”案例、《会计信息化》引入“智能财务系统在创业公司的应用”实训等;再次要构建竞赛驱动模块。要以“互联网 +”“挑战杯”“会计技能大赛”等赛事为载体,引导学生组建团队,围绕地方产业痛点开展项目研究,如“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乐财税规范化方案”“跨境电商企业税务风险防控系统”等,通过竞赛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最后要构建创业孵化模块。要联合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设立“财会创业孵化中心”,支持学生开展财税咨询、代理记账、审计服务等小微创业项目,提供从项目策划到运营的全流程指导。

(三)平台体系:打造“校企协同”实践载体

校内层面,一方面要引入ERP 系统、税务仿真软件、大数据分析工具,模拟企业全流程财务操作,建设“智能财务实验室”这一校内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要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提供办公场地、导师指导,支持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研发。

校外层面,一方面要与会计师事务所、地方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共建实践基地,开展“顶岗实习”“项目合作”,学生既可以参与企业月度结账、年度审计等实际工作,又可以协助企业完成税收筹划、财务流程优化等项目,将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另一方面要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虚拟企业财务场景”,模拟创业企业从注册到运营的全周期财务决策,提升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师资体系:组建“双师双能”教学团队

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校内教师“下企业”。要求教师每年到合作企业实践不少于 3 个月,参与财务项目实操,积累行业经验;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资格证书,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要聘请企业财务总监、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等担任兼职教师,讲授实践课程、指导竞赛项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行业前沿知识引入课堂。除此之外,还应组组建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创业成功者组成的导师团,为学生提供“专业 + 创业”双指导,覆盖项目选题、财务分析、风险控制等环节。

(五)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成果”多元评估

首先要做好过程性评价。通过实践报告、岗位操作考核、项目中期汇报等方式,评估学生在实习、竞赛、创业项目中的参与度与成长轨迹。其次要加强成果性评价:一是通过会计技能证书、实习单位评价来科学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通过竞赛获奖、专利、财税解决方案被企业采纳情况来合理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三是要通过创业项目注册、营收数据、社会认可度等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再次要积极引入企业评价。由合作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打分,纳入最终成绩,确保评价与产业需求对接。

四、基于产教融合的财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构建多层协同的管理架构

建立“学校 - 院系 - 企业”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形成权责清晰、高效协同的管理机制。学校层面成立“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由分管教学副校长牵头,成员包括教务处、财务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及地方财税部门、龙头企业代表,负责统筹规划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协调跨部门资源整合。院系层面设立“财会专业产教融合工作组”,吸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合作企业财务总监组成专项团队,具体负责实践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落地工作。企业层面指定“校企合作专员”对接学生实习管理、项目对接与师资培训等事务,确保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定期召开三方联席会议(每季度 1 次),及时解决合作中的利益分配、资源调配等问题,如明确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可享受的税收优惠对接服务,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

(二)制度保障:完善校企协同的规则体系

以制度创新破解产教融合“校热企冷”的困境,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是制定《财会专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在共建实践基地、参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权责,例如企业可优先录用表现优异的实习学生,学校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财税培训服务。二是出台《“双师型”教师考核与激励办法》将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实践、指导学生创业项目等纳入职称评聘加分项,要求35 岁以下教师需在 3 年内累计完成 6 个月企业财务岗位实践,否则暂缓评优资格。三是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制度》,将企业实习鉴定、财税咨询方案被采纳等成果转化为学分,与毕业资格挂钩,其中创业项目获得营业执照或融资的学生可置换专业选修课学分。四是完善《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制度》,联合企业为实习学生统一购买意外险,明确企业对学生商业秘密的保密义务,降低校企合作风险。

(三)资源保障:整合多元互补的支撑要素

构建“政府 - 校 - 企业”多元投入的资源保障模式,破解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难题。资金方面,申请地方政府产教融合专项基金,重点投向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如引入区块链发票系统、税务大数据分析平台);与合作企业共建“财会创新创业基金”,企业每年投入不低于5 万元用于支持学生创业项目(如小微财税服务工作室),学校配套同等额度资金并提供办公场地支持。资源转化方面,建立 “企业案例库动态更新机制”,要求合作企业每学期提供至少 3 个真实财税案例(如制造业成本控制案例、跨境电商税务筹划案例),由教师转化为教学案例或实训项目;共享企业财务软件资源,如金蝶、用友等企业为学校提供免费教学版软件及定期升级服务,学生可接触与企业同步的数字化工具。

(四)质量监控:建立动态反馈的评估体系构建“过程监控 - 结果评估 - 持续改进”的闭环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方面,开发“校企协同实践管理平台”,实时记录学生实习日志、企业导师评价及项目进度数据,系统自动预警实习时长不足、评价不合格等问题。结果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如地方会计师协会),从“专业适配度”(如毕业生从事财税相关工作比例)、“企业满意度”(如用人单位对学生税务实操能力评分)、“创业活跃度”(如学生创业项目存活率、财税相关业务营收占比)三个维度进行年度评估。持续改进方面,建立 “产业需求 - 教学调整”响应机制,每年分析区域产业财税岗位需求变化(如数字经济企业对财务BP 的需求增长),动态调整实践课程模块,例如增设“业财融合沙盘实训”“短视频电商财税合规” 等新兴内容,确保教学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五、结语

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传统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该体系通过目标、内容、平台、师资、评价的协同设计,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环境。未来,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一是加强与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的合作,拓展实践领域;二是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升级实践平台,提升教学的智能化水平;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持续参与。通过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 “懂财务、能创新、会创业” 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Z].2019.

[2] 陈丽红,李建军 .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J]. 会计之友 ,2020(12):156-160.

[3]王卫星,刘梅玲.智能财务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路径[J].会计研究,021(5):181-189.

[4] 张宝生 , 王帅 .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究 [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3):87-92.

基金项目:2023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 OBE理念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财会类专业“全程·递进·多元·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GB368)

作者简介:陈丽(1984-),女,汉族,四川绵竹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E-mail:28331809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