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环艺专业学生“设计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杜伟

湖北经济学院

引言

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不断融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为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多元融合促使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审美与功能需求日益复杂、个性化。在此背景下,环艺专业学生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具备卓越设计思维,由此创作出满足时代需求的优秀设计作品 [1]。然而,目前环艺专业教学在设计思维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有效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下述将深度探索新时代环艺专业学生设计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环艺专业学生设计思维培养的现实困境剖析

(一)现有课程体系与设计思维培养的适配性问题

在环艺专业教学中,现有课程体系与设计思维培养的适配性明显不足。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侧重技法训练,学生机械临摹,未能从设计思维角度理解空间构图与色彩搭配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专业理论课程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死记硬背设计史案例,缺乏对设计思维演变的深入剖析。专业课程设置碎片化,室内与景观设计等课程缺乏整合,学生难以构建完整设计思维逻辑链[2]。此外,该专业教学中实践课程占比低,且多为虚拟课题,缺乏真实项目中环境、需求、工艺等要素考量,无法有效锻炼设计思维。

(二)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意思维的束缚表现

环艺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核心,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缺乏主动思考机会。设计课程中教师过度强调规范标准,限制思维发散,例如建筑制图教学中,学生因注重图纸规范性而忽视空间创意表达。与此同时,传统模式下考核方式单一,仅以成绩和作业成果为评价指标,忽视对设计思维过程的考察,导致学生难以通过评价反馈提升思维能力。

(三)环艺专业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现状调研结果

调研显示,环艺专业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学生创新思维不足,设计方案同质化严重,如室内设计作业中,多数学生的空间布局和风格选择趋同,缺乏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挖掘[3]。且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薄弱,设计过程思路混乱,在景观设计项目中,学生无法合理规划节点布局与流线组织。

二、新时代环艺专业设计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构建

(一)基于设计思维养成的课程体系重构路径

新时代环艺专业教学中,亟需打破传统课程壁垒,构建以设计思维发展为核心的课程生态。在数字化设计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基础课程应实现技法训练与思维培养深度融合。例如素描课程教学中,可尝试引入参数化设计概念,引导学生用算法思维解构空间形态,通过线条密度变化表现光影对空间氛围的影响。再如色彩课程中可融入 VR 技术,使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调试不同材质的色彩反射率,理解色彩在空间中的情感传递逻辑。

对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通常可采用问题链整合模式,将设计史论与当代可持续设计议题关联。例如在分析柯布西耶模度理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其对现代模块化家具设计的启示,以及如何通过比例思维解决小户型空间的功能压缩问题。实践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建立校内虚拟项目与校外真实项目的层级体系,低年级通过社区微更新虚拟项目掌握用户画像绘制方法,高年级参与乡村民宿改造等真实项目,在材料选型、成本控制等实战中培养系统性设计思维,最终形成从抽象思维到具象实践的完整培养链条[4]。

(二)促进创意思维激发的多元教学方法创新

面对新时代用户对空间个性化、场景化的需求,新时代环艺专业教学方法需从单向传授转向互动生成。在项目式教学中,可尝试引入双导师制教学方法,在城市旧厂房改造项目中,高校教师负责设计思维方法论指导,引入设计思维五阶段模型即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企业导师则聚焦实际落地性。

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通过蹲点观察记录工人午休行为达成共情,提炼工业记忆与现代休闲的冲突这一核心问题完成定义。再用SCAMPER技法即替代、合并、调整等生成管道咖啡吧、齿轮秋千等创意方案实现构思,最后基于 3D 打印制作 1:50 模型完成用户测试,整个过程完整再现了设计思维的迭代逻辑。对于启发式教学,可运用反常规案例库,直观地展示隈研吾用竹编构建的轻盈建筑、马岩松用曲线打破方盒子形态的作品,引导学生质疑空间必须直角相交等固有认知。小组合作可采用角色轮换制,在商业综合体设计中,成员依次担任用户体验官、结构工程师、成本核算员等角色,从多元视角完善方案,避免设计思维陷入单一维度。

(三)链接行业实践的设计思维训练平台搭建

新时代环艺行业的跨界融合趋势,要求实践平台具备资源整合能力。校内可建设智慧设计实验室,配置ArchiCAD、Enscape 等专业软件与BIM 协同系统,模拟真实设计公司的项目流程。

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幼儿园设计项目时,需同步输出平面施工图、VR 漫游视频、材料环保报告等多维度成果,培养图纸思维向全流程思维的转变。校外实践可构建校企共生体,与景观设计公司合作建立海绵城市研究工坊,学生参与雨水花园实际项目时,需运用设计思维解决美观性与蓄水性平衡、植物选型与维护成本等矛盾点,在施工现场跟进中理解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边界。

对于线上平台,可接入设计思维共享社区,组织学生参与旧物改造国际工作坊,通过 Zoom 与国外学生协作。使用 TRIZ 创新理论如分割原理、组合原理改造废弃集装箱,在跨文化交流中拓展设计思维的全球视野。

(四)支撑思维培养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

在新时代环艺专业教学中,教师作为设计思维的引导者,其能力结构需与新时代教学需求匹配。具体可实施双师型培养计划,每年选派教师参与设计思维大师营,系统地学习IDEO 设计方法、斯坦福d.school课程体系,掌握如何用设计冲刺模式压缩创意孵化周期。

在企业实践层面,应着重建立教师挂职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在设计院完成至少 1 个完整项目。例如参与康养社区设计时,教师亲身体验从前期用户访谈培养共情能力到后期节点优化强化迭代思维的全过程,将实战经验转化为课堂案例。教学评价可采用思维成长档案袋方式,通过对比学生初期与后期的方案草图观察发散思维变化、分析设计说明了解逻辑思维发展、评估用户反馈记录掌握共情能力提升,全面衡量教学成效,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教师发展闭环。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环艺专业学生设计思维培养需突破课程、教学、实践等困境,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搭建实践平台及提升教师能力等策略系统推进。这些策略为教学改革提供路径,助力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在后续的发展中,仍需持续推动环艺教育与行业协同发展,为空间设计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赟 . 基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环艺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4,(24):142-144.

[2] 熊文狄 . 新时代民办中职环艺专业校园写生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3,(07):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