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中“急救技能 + 体能训练”融合教学研究

作者

张杨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护理工作具有高强度、高风险特性,临床场景中不仅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还需良好的职业体能(如耐力、爆发力、肢体协调性)——例如心肺复苏需持续30 分钟以上,对上肢耐力要求极高;搬运患者则需要足够的腰背力量与身体平衡能力。然而,当前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多沿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侧重跑步、球类等常规运动,与急救技能培养割裂,导致学生毕业后需额外接受医院急救培训,且体能难以快速适配临床工作。

“急救技能+ 体能训练”融合教学,将急救技能训练融入体育课程,以体能训练支撑急救技能应用,实现“练体能”与“学急救”的同步推进。这种模式既符合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又能精准对接护理岗位需求。因此,研究该融合教学的实施路径与效果,对优化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技能 + 体能训练”融合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 岗位需求倒逼教学改革:《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2022 版)》明确要求新护士需熟练掌握 15 项急救技能,且具备连续工作 8 小时的体能储备。传统体育课程与急救培训分离,导致学生“体能不达标、急救不熟练”,难以快速适应临床岗位。

2. 解决教学资源浪费问题:当前高职护理专业中,体育课程由体育教师授课,急救技能由护理专业教师授课,二者教学时间、场地分开,存在“重复训练(如均涉及肢体协调性训练)、资源闲置(如体育场馆未用于急救模拟)”问题,融合教学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二)可行性

1. 教学目标高度契合: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急救技能培训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临床应急能力,二者均服务于“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总目标,为融合教学提供目标基础。

2. 技术手段支撑融合实施:当前高职护理院校普遍配备急救模拟人(如心肺复苏模拟人)、体能训练器材(如弹力带、平衡垫),且部分体育场馆已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可满足“技能演示 + 体能训练”同步开展的需求;同时,体育教师可通过护理专业培训掌握基础急救知识,护理教师可通过体能教学培训设计适配训练方案,形成跨学科教学团队。

三、“急救技能 + 体能训练”融合教学体系构建

以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已掌握基础护理知识),构建“目标- 内容- 方法- 评价”四维融合教学体系,总课时32 学时(每周 2 学时,共16 周)。

(一)融合教学目标

分为三个维度:

体能目标:提升上肢耐力(支撑心肺复苏)、腰背力量(搬运患者)、肢体协调性(创伤包扎),要求学生能连续完成3 组(每组 5 分钟)标准心肺复苏,且心率恢复时间 ⩽5 分钟。

急救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 3项核心急救技能,操作合格率 ⩾90% ,操作时间符合临床标准(如单人心肺复苏 5 分钟内完成300 次按压)。

职业素养目标:培养应急反应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要求学生在模拟急救场景中能快速分工、规范操作,团队配合评分 ⩾85 分。

(二)融合教学内容设计

采用“技能模块 + 体能模块”对应融合的方式,将 32 学时分为 3个教学模块:

1. 心肺复苏 + 上肢耐力训练模块(12 学时):前 4 学时由护理教师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标准(如按压深度 5-6cm、频率 100-120 次 / 分钟),体育教师同步设计“弹力带卧推”“跪姿俯卧撑”等上肢训练;中间 6 学时开展“技能 + 体能”同步训练(如完成 1 组心肺复苏后,立即进行 20 次弹力带卧推,循环3 轮);最后2 学时进行模块考核。

2. 创伤包扎 + 肢体协调性训练模块(10 学时):护理教师演示头部、四肢创伤包扎方法,体育教师设计“平衡垫单腿站立包扎”“敏捷梯穿梭包扎”训练,提升学生在动态场景下的包扎精准度;课后布置“家庭模拟包扎”作业,要求学生拍摄训练视频上传至教学平台。

3. 综合急救 + 全身体能训练模块(10 学时):模拟临床急救场景(如“车祸现场多人受伤”),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心肺复苏 + 止血包扎+ 骨折固定”综合操作,同时融入“负重跑(模拟携带急救箱)”“团队搬运模拟人”等全身体能训练,强化岗位适配性。

(三)融合教学方法

1. 情景模拟教学法:利用 VR 设备构建急诊室、车祸现场等虚拟场景,学生在场景中完成“急救技能操作 + 体能训练”,系统实时反馈操作规范度与体能消耗数据(如心率、按压力度)。

2. 跨学科协同教学法:体育教师与护理教师共同授课,护理教师负责急救技能指导,体育教师负责体能训练强度把控,例如在心肺复苏训练中,护理教师纠正按压姿势,体育教师根据学生体能情况调整训练组数。

(四)融合教学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权重各占 50% :

过程性评价:通过教学平台记录学生课堂训练次数(如心肺复苏训练累计时长)、作业完成质量(如包扎视频评分)、团队协作表现(小组互评)。

终结性评价:包含体能测试(上肢耐力、腰背力量)与急救技能考核(操作规范度、完成时间),同时增设“临床适配性测试”——让学生在模拟急诊环境中(如噪音干扰、时间限制)完成急救操作,综合评估教学效果。

四、融合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选取某高职护理专业 2 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实验班(45 人)采用融合教学,对照班(45 人)采用传统体育教学(常规体能训练) + 单独急救培训。一学期后对比分析:

1. 急救技能方面:实验班急救技能考核合格率( 93.3% )显著高于对照班( 75.6% ),且实验班平均操作时间(心肺复苏 5 分钟完成320 次按压)优于对照班(5 分钟完成280 次按压)。

2. 体能方面:实验班上肢耐力(跪姿俯卧撑平均完成 35 次 / 分钟)、腰背力量(坐姿体前屈平均成绩 18cm)均优于对照班(分别为25 次 / 分钟、12cm),且 80% 实验班学生表示“体能能支撑长时间急救操作”,对照班仅 50% 。

3. 职业认知方面:实验班 91.1% 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与护理岗位关联紧密”,对照班仅 46.7% ,说明融合教学提升了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可。

(二)教学反思

融合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点不足:一是部分体育教师急救知识储备不足,需加强跨学科培训;二是情景模拟设备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小班化训练需求。后续需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临床护士参与教师培训,同时申请专项经费补充VR 设备、急救模拟人,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构建的“急救技能 + 体能训练”融合教学体系,打破了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与急救培训的壁垒,通过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体能提升”与“技能掌握”的双重目标,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配能力。实践证明,该模式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可在同类院校推广应用。

未来研究可从两方面深化:一是拓展融合内容,将“急救技能 + 体能训练”与老年护理、儿科护理等专科护理需求结合,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训练模块;二是引入“智慧教学平台”,通过AI 分析学生训练数据,生成个性化教学方案(如为体能薄弱学生定制训练计划),进一步提升教学精准度,助力培养更多符合临床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