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阈下中文教学的双重功能研究
周建玉
云南师范大学
1. 语言交际功能的体现与拓展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中文教学的首要功能自然是满足学习者的语言交际需求,但这一传统功能在全球化语境下已经呈现出新的内涵和拓展空间。传统的语言教学往往局限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跨文化视域下的中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实际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更涵盖文化理解的适切性和交际策略的灵活性。
1.1 语境化教学是实现语言交际功能拓展的重要途径。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教师李姣姣创新设计的" 文化语境沉浸法" 颇具代表性。她将吴哥窟浮雕中的历史叙事转化为语法教学案例,用《真腊风土记》的记载串联词汇教学,引入元代周达观笔下中柬交往的史实,使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语言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更培养了学习者在特定文化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1.2 多模态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当代中文教学的新方向。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语言交际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口头交流,而是扩展到了虚拟空间的多媒体互动。西安培华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西安超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 国际中文VR 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VR 中文课堂、多语种语音评测系统等工具,帮助学生掌握智能时代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使学习者能够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练习语言应用,为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1.3 任务型教学法在拓展语言交际功能方面显示出独特价值。特拉华州立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在端午文化活动中采用"5W1H"(谁、什么、什么时候、哪里、为什么、怎么做)教学方法,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有机结合。学生们在完成 " 我记得的端午节 " 创意海报制作任务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所学语言知识,还深入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这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使语言学习从抽象的符号系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者的交际动机和能力。
语言交际功能的拓展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精通语言知识,还需具备跨文化敏感性和多元文化教学能力。正如悉尼中文学校教育论坛所强调的,海外中文教师亟须结合本地实际生活环境,探索运用跨越双文化教学法的具体途径。这种要求促使国际中文教师从单纯的语言传授者转变为文化中介者和跨文化交际的引导者。
2. 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的强化
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在全球化时代日益凸显,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征,其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和意识形态的塑造。在跨文化传播视阈下,中文教学已从单纯的语言工具性教学,发展为兼具文化传承与传播双重使命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2.1 文化体验式教学是强化文化传播功能的有效方法。中国文化课,将刺绣、剪纸、烹饪、茶艺等中国传统技艺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了 "语言学习 + 文化体验 + 传播实践 " 的育人链条。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类似地,特拉华州立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端午文化体验活动,通过讲故事、手工制作纸粽子和迷你龙舟、创意海报制作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这种沉浸式的文化教学方法,比单纯的知识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文化共鸣和认同。
2.2 文化对比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深化文化传播效果。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中西文化差异的系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超越表层的文化现象,理解深层的文化逻辑。例如,对" 狗" 在中西文化中不同象征意义的探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知识,更引导他们思考不同文化对动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这种文化对比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成为文化的理解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2.3 本土化融合策略是增强文化传播接受度的关键。成功的国际中文教育往往注重与当地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的 " 高棉—中国文明对话工作坊 ",将柬埔寨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创新融合,指导学生用中柬双语演绎《茉莉花》与《仙女舞》的共生之美。这种文化融合实践不仅尊重了当地文化的主体性,更创造了两种文明平等对话的空间,使中国文化传播更加自然、更易接受。
2.4 数字化传播手段为文化传承与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东华理工大学构建的中华文化英文慕课资源群,历经多次拓展升级,形成了覆盖多语种、多维度的数字化资源体系。这种数字化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大大扩展了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北京语言大学开发的 " 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 ",则通过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为全球中文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文化体验平台。这些技术创新使中华文化传播更加生动、多元和高效。
2.5 文化形象的系统建构是中文教材编写的重要考量。优秀的文化传播不应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堆砌,而应是通过系统的内容设计和人物塑造,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东华理工大学 " 中国文化概况" 课程团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系统发掘育人元素,构建了以 " 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个人修养 " 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为教材文化内容的系统设计提供了范例。
3. 结语
中文教学文化传播功能的强化也面临诸多挑战。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理解偏差、政治因素带来的传播障碍、商业化对文化深度的消解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应对。如何平衡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的关系,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文化浅表化倾向,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面对这些挑战,中文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能,使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沈方华 . 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混合式教学探索——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J]. 科教文汇,2025.
[2] 史维国 , 布占奎 . 数智化赋能国际中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内涵、特点和实施方案[J]. 中国大学教学,2025.
[3] 王明月 . 基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多维度课堂问题行为分析模式研究 [D]. 武汉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