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充分发挥好林草种苗的基础保障作用
吴青云 金春艳 张泽新
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种苗站 内蒙古通辽市 028000; 通辽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站 内蒙古通辽市 028000
一、引言
林草种苗是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林草种苗的基础保障作用,对于推动我国林业和草原事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林草种苗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种质资源保护不足、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监管不完善等,制约了其基础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林草种苗的基础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夯实种苗发展根基
(一)全面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
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是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种质资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部分种质资源正面临流失的危险。因此,全面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刻不容缓。
一方面,要组织专业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山林荒野,对各类林木、花卉、牧草等种质资源进行拉网式调查。不仅要关注常见的栽培品种,更要重视那些具有特殊性状、适应极端环境的野生种质资源。通过详细的调查,摸清我国种质资源的家底,掌握其分布范围、数量、生长状况等信息,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收集体系至关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收集计划,明确收集目标、范围和方法。在收集过程中,要注重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确保种质资源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的合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要及时进行整理、编号和保存,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方便查询和利用。
(二)强化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是提升种质资源价值、推动种苗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收集到大量种质资源后,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挖掘其潜在的价值。
在评价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农艺性状、品质特性、抗逆性、遗传多样性等多个维度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例如,对于农作物种质资源,要评价其产量、品质、抗病虫害能力、耐旱耐涝性等;对于林木种质资源,要关注其生长速度、木材质量、适应性等。通过系统的评价,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为后续的育种工作提供优质材料。
在创新利用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强对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和创新。一方面,开展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研究,将优良性状基因进行精准定位和转移,培育出具有更高产量、更好品质、更强抗逆性的新品种。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种质资源中的关键基因进行修饰,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或改善品质特性。另一方面,加强种质资源的杂交创新,将不同种质资源的优良性状进行组合,创造出全新的种质类型。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和企业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加速种质资源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提升种苗生产质量与效率,保障种苗供应
(一)优化种苗生产基地布局
优化种苗生产基地布局是提升种苗生产质量与效率的重要前提。合理的基地布局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壤、水源等,为种苗生长创造最佳条件。在规划基地时,应依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类型,划分适宜的种苗生产区域。例如,在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地区,可重点布局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珍贵树种或经济作物种苗生产基地;而在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的地区,则应选择耐旱、耐瘠薄的种苗品种进行生产。同时,基地布局还需考虑交通便利程度,便于种苗的运输和销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通过科学规划,使种苗生产基地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格局,为种苗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广先进种苗生产技术
推广先进种苗生产技术是提升种苗生产质量与效率的核心动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种苗生产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方法。在繁殖技术方面,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实现种苗的快速、大量繁殖,且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大大缩短了繁殖周期,提高了繁殖系数。通过精准的植物激素调控和环境控制,可培育出健壮、整齐的种苗。此外,容器育苗技术也为种苗生产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容器育苗能为种苗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减少移栽时的根系损伤,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同时,借助现代化的灌溉、施肥设备,实现精准的水肥管理,根据种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供应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提高种苗生产效率。通过广泛推广这些先进技术,提升种苗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种苗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迈进。
(三)加强种苗生产与生态建设的衔接
加强种苗生产与生态建设的深度衔接,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性举措。必须从根本上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生产模式,构建种苗培育与生态保护协同增效的发展机制。在生产环节,需严格推行生态优先原则:通过科学规划苗圃用地,实施轮作休耕制度,保护土壤结构和肥力;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和循环灌溉设施,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全面推广有机肥料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的绿色生产技术,从源头降低面源污染风险。同时,强化种苗供给端与生态修复需求的精准对接——在荒山造林工程中,优先选用具有深根系、耐贫瘠特性的乡土树种(如辽东栎、荆条),显著提升石漠化、盐碱地的治理成效;在湿地恢复项目中,定向培育芦苇、香蒲等兼具水文调节和生物栖息地功能的湿生植物种苗;针对矿山生态修复,开发抗重金属污染的先锋树种(如构树、紫穗槐),实现生态重建与种苗产业发展的双赢。这种衔接不仅体现在产品输出,更需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的联动机制:依托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对濒危乡土物种(如崖柏、百山祖冷杉)进行抢救性繁育,并通过生态工程实施野外回归,形成 " 原地保护 - 迁地繁育 - 野外重建 " 的闭环。而生态工程形成的规模化种苗需求,又驱动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转型升级。最终,通过政策引导(如生态种苗采购补贴)、科技支撑(抗逆性品种选育)和市场机制(碳汇交易联动)的多维协同,实现生态效益、产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赢的现代化种苗产业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林草种苗的基础保障作用,是推动我国林业和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未来的工作中,应持续关注林草种苗事业的发展动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林草种苗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梦影 . 林业种苗产业链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研究[J]. 种子世界 , 2025, (06): 219-221.
[2] 张锁 . 探讨林业种苗容器育苗技术提升优化的有效措施 [J].种子世界 , 2025, (06): 180-182.
[3] 刘法轮 . 生态恢复背景下林业种苗选择关键技术策略的讨论[J]. 种子世界 , 2025, (06): 228-230.
[4] 肖亚宏 . 大数据时代下林业种苗信息化管理研究 [J]. 园艺与种苗 , 2025, 45 (03): 81-8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