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模式下AI 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陈佳音
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近年来,以DeepSeek、ChatGPT 等为代表的AI 交互工具正逐步融入教育场景,为传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语文教学中,AI 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即时反馈机制,有助于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然而,正如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说,技术需要智慧引导。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如普罗米修斯之火,既带来了无限光明,也伴随着失控风险。在师生都叹服于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高效时,也发现各个学科的特性使得它们与新技术的适配度也有所不同。然而,语文教学不仅关乎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承载着文化传承、情感熏陶和审美培养的功能。郭沫若的散文诗《白鹭》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写法,也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感受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如何在使用 AI 技术的同时不失语文课的“语文味”,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 AI 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机遇与挑战,创新SCIENCE 教学模式,并以《白鹭》第一课时为例,探讨 AI 赋能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一、AI 赋能小学语文课程的机遇与挑战
(一)提升师生获取知识的效率
目前流行的生成式 AI 软件能够快速解读用户的需求,检索大量相关信息后将可能的答案尽可能多地反馈给用户。经过机器的筛选,海量的信息浓缩成间断的回答,大大提高了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AI 工具可快速生成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范文、句式和修辞示例。在《白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AI生成描写动物的对比文本、排比句式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学生也可通过 AI 辅助进行仿写练习,快速获得语言表达的支持。
(二)易导致浅层学习 削弱深度感悟
生成式 AI 与用户一对一的交互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对话的私密性,学生能够询问软件各种自己平常羞于表达的问题,而不用担心被批评,这确实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提升。然而,一旦习惯于这种只接受不思考的知识获取途径,学生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一来对 AI 给予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二来 AI 软件不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极易使得学生的提问都处在浅层了解,而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有效地探索。
AI 虽然能提供信息,却难以替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味和情感共鸣。如果过度依赖AI 生成的答案,学生容易满足于表层的语言模仿,而缺乏对文本意境、情感内涵的深入体会。例如,《白鹭》中“精巧的诗”“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样的表达,需通过朗读、想象、对话等方式实现情感内化,而非仅靠技术解析。
(三)教师角色面临重构
AI 的介入意味着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情感唤醒者。在《白鹭》这类审美性较强的课文中,教师需通过范读、提问、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而 AI 则更多作为辅助工具提供资源和支持。
二、创新 AI 赋能的 SCIENCE 教学模式
基于当前 AI 赋能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具体课程实施上,生成式 AI 可以作为一种高效途径参与到课堂前中后的资料搜集,多样化课堂活动等方面,因此,笔者创新 SCIENCE 教学模式,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SCIENCE”七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最后课后练习的三个阶段、七项活动。
图 1:SCIENCE 教学模式介绍

S:seek information 查找信息:提供课程相关内容及资料,帮助学生在课前进行个性化预习,创设与课程主题相符的 AI 虚拟人形象,实现AI 智能伴学。C:Sift & Sort 问题收集:学生通过链接,线上填写预习情况反馈表,教师利用AI 软件抓取问题关键词生成词云,明确教学重难点。I:Interactive discussion 互动讲授:聚焦教学内容,互动讲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预习成果,并在移动终端上进行讨论,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E:exploration deeply 深入探索:以微项目为载体进行深入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N:Nurture core values 核心价值观:在课程内容中渗透核心价值观,做到一课一得,达成育人目标。C:Cognitive expansion 认知拓展:除课上内容外,提供 AI 软件或线上跨学科资源,举一反三,以一拓三,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认知。E:Exchange workshops 交流工作坊:设计课后个性化练习,将学生的课后成果通过工作坊形式进行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三、SCIENCE 教学模式的实践尝试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一课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 自然之趣 "。本课侧重通过郭沫若先生对白鹭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精准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描写自然的能力。课前学情调查显示,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往往词汇贫乏、句式单一,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用书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 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鹭的外形之美,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并通过语言学习感受自然之美的表达方式。
依托SCIENCE 教学模式,对第一课时做如下设计,如下表所示。


四、小结
在《白鹭》一课中引入 SCIENCE 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也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了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AI 在提供语言支持、资源扩展和即时反馈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在仿写训练和朗读指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AI 终究不能替代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唤醒和价值的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仍要通过范读、对话、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技术的“人机协同”。未来,我们将在更多文学类文本中尝试这一模式,持续优化AI 在语言学习与情感教育中的平衡点,真正实现“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回归于人”。
参考文献:
[1] 张立明 . 生成式 AI 赋能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实践——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 [J]. 地理教学 ,2024,(21):25-29.
[2] 王绪强 , 胡凡刚 .AI 教师赋能课堂教学的限度与超越[J]. 电 化 教 育 研 究 ,2022,43(08):29-35.DOI:10.13811/j.cnki.eer.2022.08.004.
[3] 谢丹 , 陈风青 , 姜柏羽 , 等 . 基于知识图谱与 AI 赋能高分子化学的数智化教学思考 [J/0L] . 高 分 子 通 报 ,1-7[2025-03-30].https://doi.org/10.14028/j.cnki.1003-3726.2025.24.315.
[4] 李寒梅 .AI 技术赋能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J]. 福建教育 ,20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