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AI 智慧课程的设计思维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张旺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一、民办高校设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民办高校在设计教育的发展中具有鲜明的应用导向,近年来伴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课程体系不断扩展,涵盖了产品、视觉、环境与动画等多个方向。然而,相比公办高校,民办院校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课程创新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受制于学科背景和技术掌握水平,仍以传统案例讲解和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系统化的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氛围。这种条件上的不足,使得学生在设计实践环节受到限制,尤其在创意表达和跨学科探索中难以形成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成果导向”过强的问题。多数课程更注重学生最终作品的完整性与美观性,考核体系也以成果展示为核心指标,导致学生普遍偏重形式呈现而忽视设计思维过程的训练。尤其在“同理心”和“测试”两个关键环节,学生缺乏深入用户调研和多轮迭代的机会,往往停留在网络资料的查阅与一次性作业的完成。设计思维本应强调从问题发现到方案优化的系统性,但在民办高校的课程语境中往往被简化为“提出方案—完成作品—进行展示”,从而弱化了逻辑推理、问题定义和用户价值等关键环节。结果是课堂看似产出丰富,却缺乏真正的创新深度与问题导向性。

与此同时,AI 工具的引入在民办高校中已逐渐出现,但整体呈现出零散、非系统化的特征。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接触到绘图、三维建模或智能渲染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与表达力,但教师层面的引导不足,使AI 多停留在“个人使用”的层面,而未能真正嵌入课程设计。整体来看,这些问题使得设计思维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也为后续探索AI 智慧课程的路径提供了现实切入点。

二、AI 智慧课程与设计思维的结合路径

AI 智慧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为设计思维的不同环节提供差异化的支持,从而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构建更完整的创新训练路径。在“同理心”和“定义”阶段,AI 工具虽无法替代真实的用户调研,但其数据整合和信息分析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获取背景资料,形成初步的问题框架。通过智能文本分析或案例比对,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对设计对象与使用情境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办高校缺乏调研条件的现实困境。尽管如此,教师仍需提醒学生避免对 AI 生成信息的过度依赖,引导他们保持批判性思维。

在“构思”与“原型”阶段,AI 智慧课程展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AIGC 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多样化的草图与方案效果,使学生在创意发散中不再受制于手绘技能或时间限制,从而拓宽思维边界。在原型阶段,AI 建模与渲染工具则极大地提升了方案可视化的效率,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展示设计意图。相较于过去花费大量时间在软件操作上的做法,AI 智慧课程让学生能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设计逻辑与功能优化上。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改善了课堂氛围,也增强了学生对“方案改进”的兴趣和自信。

在“测试”阶段,AI 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供虚拟反馈与模拟迭代的可能。受制于时间和资源条件,民办高校很少在课程中开展真实的用户测试,而 AI 虚拟交互平台、智能仿真环境等工具则为这一环节提供了补充。学生能够在数字环境中观察设计效果、收集反馈数据,从而初步理解设计迭代的意义。尽管这种虚拟反馈尚不能完全替代现实体验,但至少为课程中长期缺失的环节提供了训练机会。综合来看,AI 智慧课程通过在前期信息整合、中期创意生成与原型优化、后期虚拟测试三个层面介入,逐步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创新路径。与传统课堂相比,它不仅提升了效率与表现力,更推动了教学模式由“成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转型。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如何将这种路径与课程目标、师资建设结合起来,将是未来改革的关键。

三、案例与实践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 AI 智慧课程在设计思维培养中的作用,部分民办高校已经在不同类型课程中进行了探索实践。在基础类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构思阶段使用 AIGC 工具进行草图生成,让学生能够快速获得不同风格和方向的视觉参考。这种方式降低了学生创意表达的门槛,使课堂讨论更为活跃,学生在比较与筛选中学会了如何评估不同方案的优劣。在专题类课程中,AI 建模与渲染工具被引入原型阶段,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三维建模和场景展示,大幅提升了课堂效率。教师反馈表明,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作品的呈现质量,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聚焦于设计逻辑和功能创新。

在应用类课程中,部分教师尝试利用虚拟交互环境和模拟用户测试平台,让学生在数字场景中对作品进行初步验证。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条件下缺乏用户反馈的不足,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数据了解设计缺陷,并在课堂上进行改进。尽管测试环节的真实性有限,但学生普遍认为这一环节增强了他们对设计迭代的理解。综合各类实践案例来看,AI 智慧课程在促进创意发散、提升原型表达和补充测试环节方面均表现出积极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效率的提升,也逐渐理解了设计思维的完整流程,从而在创新能力与过程意识方面均有所进步。

结论与展望

实践和案例表明,AI 智慧课程在民办高校中已展现出积极作用。它既降低了学生创意表达的门槛,又提升了课堂的效率与成果质量。学生普遍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强的参与感和创新氛围,教师也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完整的设计思维流程。然而,实践同时也揭示出若干不足。一方面,部分学生在使用 AI 工具时存在过度依赖的问题,容易忽视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判断;另一方面,教师在技术掌握和课程设计上的差异,导致 AI 应用效果参差不齐。此外,AI 在测试环节提供的虚拟反馈仍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案的实用性验证仍显不足。

AI 智慧课程的引入为民办高校设计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在设计思维的不同阶段发挥差异化作用,尤其在构思与原型阶段,显著提升了效率与质量;同时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弥补了课程体系中的短板,推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然而,其作用仍依赖于科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师的合理引导,若缺乏整体规划,AI 工具可能会沦为单一的技术展示。未来,民办高校应继续探索 AI 与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和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使 AI 智慧课程不仅成为技术应用的载体,更成为推动教育理念转型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 宗 凯 , 王 俊 , 吴 砥 , 等 .ChatGPT/ 生 成 式 人 工 智 能 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23,41(07):26-35.2. 庄佳 , 陆庆玲 , 江一山 , 等 .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多场景融合教学探索与应用——以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 [J]. 信息系统工程 ,2024,(08):174-176.3. 周延伟 .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研究 [J]. 工业设计 ,2024,(03):99-102.4. 靳晓晓 . 人工智能赋能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J]. 艺术教育 ,2024,(10):63-66.5. 肖瑶 , 杨聪 , 陈登凯 .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创新设计思维培养模式的重塑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5,43(0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