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与对策
王申胤
彝良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采访是记者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手段,其中新闻采访就是重要的一种手段。在进行人物采访与报道时,要合理用用一些技巧,获取被采访者的信任,调动被采访者的情感,让被采访者能够主动的有情感的倾诉,同时在报道时也需要一些技巧,让报道能带动受众的情感,更好的达到报道想要的效果。
一、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
(一)最大化激发交流沟通
采访不仅仅是采访者的独角戏,更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交流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合理的应用情感引导,可以最大化的激发被采访者的交流欲望。采访者在采访时合理地应用语言与感情,让被采访者信任采访者,从而引导被采访者主动交流表达自我,在被采访者讲述自我的时候,采访者也要合理的给予情感上的支持,让被采访者感受到自己是被信任的,这样,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会更加的顺畅,采访者写出的报道也会带有被采访者的情感色彩,让报道的受众能够在报道中更多的感受到被采访者的心境与情感。
(二)减少被访者的抵触情绪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贸然的与陌生人进行交流,都会有一些抵触情绪,而人物新闻采访则需要在段时间内更深度的挖掘被采访者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其会影响到被采访者表达的主动性与真实性,作为采访者,要事先与被采访者取得联系尽可能熟悉被采访者,并且在采访之前,采访者要多多了解被采访者的事迹背景。在采访过程中,为被采访者营造一种熟悉轻松的氛围,采访者也可以利用一些情感引导,让采访者认为自己是在被关心被包容,从而更勇敢真实的表达自我。采访者要当一个合理的桥梁作用,让采访过程进行的更加顺畅。
(三)获得最佳采访效果
人物新闻采访想要呈现出最佳效果,既需要采访者有高超的采访技巧,也需要被采访者配合采访者,这样看似是需要被采访者的配合,实则不然,其实是可以通过采访者的引导来提高被采访者的配合程度。许多人物新闻采访并不出彩,是因为采访者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没有能够成功突破被采访者的心理放线,获取被采访者的信任,采访者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让被采访者信任采访者,主动积极的与采访者进行交流,从而帮助采访者更深度的挖掘,让被采访者在报道中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报道更加的有趣出彩。
二、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对策
(一)情感化叙述
无论是采访还是报道,都需要进行情感化的叙述。在采访过程中,通过情感化的语言,可以更快的获取被采访者的信任,激发被采访者的交流欲望,探访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使采访更加真实有趣,让采访更加的顺利;在报道中,采用情感化的叙述,能够将被采访者的心境表达的更加全面真实,快速的在受众与被采访者之间建立起桥梁,让被采访者的表述与受众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引发受众的共鸣,以共鸣为纽带,让报道更具吸引力与说服力。二者融合构建起一篇出彩的报道。
(二)情感化引语
引语作为开场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奠定故事的基调,而在人物采访报道中,富有情感的引语,能够在采访过程中作为一种工具,让被采访者感受到采访者传递的情感,也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也让新闻报道能快速的抓住受众的眼球,让受众在言语中能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报道想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受众快速的了解被采访者的情绪态度与观点,加强受众的情感参与与互动,显著激发受众的情感共。在引语情感奠定基础下,受众继续阅读人物采访报道,能够更快地融入文章,在更大程度上做到感同身受。这种手段不仅让受众更快的感受到人物采访报道的魅力,也成就了一篇出彩的人物采访报道。
(三)情感化背景描述
在人物采访报道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对事件的背景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受众来说事件与背景都是陌生的,采访者想要报道更加出彩,想要受众更加身临其境,就需要对事件的背景进行情感化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仅是将事实展现给受众,更是要将受众带入到情感丰富的事件背景中去,这样在受众阅读被采访者讲述的事件时,才会更有代入感。情感化的事件背景描述,需要选择一些细节用情感丰富的辞藻去讲述,也需要合理的进行氛围渲染,强化文字描述的情感色彩,唤起受众的好奇心,激发受众的情感,引发受众对于被采访者描述事件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完成报道的作用,即让报道的核心观点深入受众内心。
结语
在人物采访报道中,情感引导有着极大地作用,让被采访者能更快打开心扉,也让受众有更多的情感共鸣,更让采访者的报道更加出彩。在人物采访报道过程中采访者要充当好桥梁的作用,在被采访者与采访者之间,在被采访者与受众之间,能够链接起来,让报道更加出彩。
参考文献
1. 董琳炜.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J]. 记者观察:中 , 2023(2):133-135.2. 司健 . 新闻报道的情感表达与受众共情构建 [J]. 传播力研究 ,2024, 8(24):37-39.3. 王健 , 胡静言 . 共情与勾连 : 新闻报道中情感传播的价值洞察[J]. 传媒评论 , 2023(1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