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数字化对乡村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影响及机制重构

作者

冯媛媛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225100

一、数字化如何重塑乡村政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格局

资源壁垒消融与公平化赋能。云端资源库、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区域共建共享平台等,将海量优质的时政解读、精品课例、专题微课、史料动画、虚拟场馆等精准推送至乡村课堂。这极大弥合了城乡资源鸿沟,使乡村师生得以共享名校名师智慧结晶,为“教有优案、学有优材”奠定坚实基础,解决了传统乡村课堂优质教学资源稀缺这一制约“教学评”质量的瓶颈问题。例如,教师可便捷获取最新权威时政解读融入教学设计,学生可随时回看精品微课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可视化与动态调适。 数字技术让原本难以捕捉的“学”的过程变得清晰可见。在线学习平台、互动工具能实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完成随堂练习、提出疑问、协作探究的轨迹与数据。教师可据此动态把握学情,即时调整教学节奏、策略与重点,实现“以学定教”。例如,课堂上通过移动终端发起即时投票或概念辨析题,结果即时呈现,教师立刻聚焦分歧点进行深度引导,使“教”紧密回应“学”。

评价嵌入化与精准诊断。数字化极大拓展了评价的维度、频度与效度。在线测验、AI 辅助的作业分析、学习行为分析、电子档案袋等,使得评价不再仅是孤立的考试,而是自然嵌入整个学习过程。这实现了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 + 增值评价”的转变,能更全面、精准地诊断每位乡村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价值认同状态及薄弱环节,为后续精准教学干预提供靶向依据。例如,平台自动分析学生作业中高频出现的概念混淆点,教师据此设计针对性补偿教学。

二、乡村场景下机制落地的关键策略

1. 构建“云端优质资源 + 乡土特色资源”双轨库

教育数字化为乡村思政课堂的资源建设开辟了新路径,其核心在于实现国家优质资源与本土特色资源的有机融合。在充分对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省级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开展资源的校本化转化工程,例如将平台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讲解与本县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实景纪录片整合为情境化学习模块,使抽象理论扎根于学生熟悉的乡土场景。同时需系统性开发本土德育资源库,组织师生通过数字化手段采集乡村振兴实践案例、乡贤口述历史、地方性法规实施故事、传统民俗中的伦理价值等鲜活素材。具体可采用手机录制微访谈、扫描仪数字化历史文献、云端共享文档共建案例集等方式,将零散的乡土元素转化为结构化课程资源。以“基层群众自治”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实地调研本村“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录制村民议事会实况并制作成数字案例,在课堂中开展“传统规约与现代法治”的辩证讨论。这种双轨并行的资源建设模式,既弥合了城乡数字鸿沟,又以文化认同激活了学生的政治情感,使价值观教育从概念认知升华为生命体验。

2. 探索“课堂主阵地 + 移动端/ 晚自习辅导站”的混合式延伸

针对乡村网络条件不均衡的现实挑战,需构建分层延伸的数字化学习空间体系。课堂教学环节应充分发挥即时交互优势,利用希沃白板等工具设计全员参与的互动活动,例如开展“新发展理念”主题的限时辩论赛,通过实时投票生成观点分布热力图,教师据此调整讲授重点;或组织小组利用平板协作完成“乡村振兴政策思维导图”,通过投屏展示实现跨组互评,在有限课时内深化思维训练。课后延伸则采取弹性化设计:面向具备网络条件的学生,通过班级群推送轻量化学习包,如将课堂核心知识点转化为 5 分钟音频故事、图文笔记等低流量资源;针对无网络家庭的学生,则利用学校机房、教师统一管理的移动终端设备,在晚自习开设 20 分钟“靶向巩固时段”,依托教学平台数据推送个性化习题。例如对“矛盾分析法”掌握薄弱的学生,系统自动推送包含本地农产品滞销案例的动画辨析题。这种混合式架构既尊重乡村实际条件,又通过时空延展强化了学习连续性,使数字化真正服务于课堂主渠道。

3. 推行“区域协同教研 + 校本数字素养提升”的双轮驱动

破解乡村思政教师数字能力短板需要构建多层级支持体系。在区域协同层面,依托县级教研云平台建立常态化共享机制,例如组织各校分工开发主题资源包:A 校负责“法治教育典型案例库”建设,B 校承担“时政热点解读数字手册”编制,通过季度轮值实现资源再生;同时开展云端诊断式教研,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跨校课例研讨,如直播某校教师运用平台学情数据动态调整《哲学与文化》教学的实况,集体分析数字化工具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校本培训则聚焦实战能力提升,设计“三维一体”培养方案:数据应用维度,指导教师解读平台生成的学情热力图,将“价值认同度”问卷结果转化为情境化教学议题;工具操作维度,通过微工作坊培训教师使用录屏软件制作错题解析视频、用问卷星设计课堂前测;网络育人维度,结合“三农”自媒体案例研讨信息辨识教学策略。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以集体智慧弥补个体不足,使教师在技术赋能中保持育人主体性。

4. 强化“技术辅助 + 人文关怀”的评价温度

数字化评价在乡村课堂的落地需坚守技术理性与教育温情的辩证统一。在技术赋能层面,充分发挥智能工具的诊断功能:通过学习平台追踪学生政治观点的发展轨迹,如记录在“共同富裕”议题讨论中从感性认知到辩证思考的演进过程;利用 AI 分析开放式作业的情感倾向,识别反思日志中“法治”“公平”等高频词的出现规律,生成价值观发展雷达图。但技术诊断必须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教师在电子评语中录制个性化语音反馈,如“你在模拟政协提案中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公平,建议补充本乡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数据”;对涉及价值困惑的深层问题(如学生质疑形式主义),通过私信预约面谈,在尊重前提下引导辩证思考;同时设计数字化成长仪式,在家长会动态展示学生的“思想成长档案袋”——包含参与的社区服务策划案、法治辩论视频等过程性成果。这种评价模式既通过技术发现真问题,更依靠教师的育人智慧实现价值引领,在数字时代赓续思政教育的人文基因。

结语

教育数字化为乡村高中政治课堂实现真正的“教学评一体化”开辟了充满希望的路径。它通过消融资源壁垒、显化学习过程、赋能精准评价、加速反馈循环,为破解乡村思政教育中的深层次矛盾提供了强大杠杆。然而,技术赋能的核心价值最终指向人的发展。成功的机制重构,要求乡村思政教师秉持“数字人文主义”立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发展学生政治核心素养为依归,深刻理解并创造性应用数字化工具。

参考文献

[1] 刘国鑫 . 数字技术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J].文教资料 , 2025, (13): 72-74+81.

[2] 宫润泽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 2025.

[3] 贾泽 . 面向课程思政的高中信息技术 BOPPPS 模式教学实践研究 [D]. 牡丹江师范学院 , 2025.

课题级别:2024 年扬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乡村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范式研究

课题编号:2024/P/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