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技术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志琪

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一、引言

绘本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兼具故事性与审美性,是契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审美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读物,引导幼儿感受语言的美,培养阅读兴趣与良好阅读习惯。然而,传统绘本教学多以教师“讲读 + 展示”为主,幼儿被动接受,互动性较弱;部分幼儿因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异,难以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也难以精准把握每个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学效果受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智能交互、多媒体呈现、数据反馈等功能,为幼儿园绘本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能。目前,部分幼儿园已尝试引入 AI 绘本阅读机、AR 绘本软件等工具,通过动态画面、语音互动、虚拟场景等形式,丰富绘本教学体验。但从应用现状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绘本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场景单一、技术与教学目标脱节等问题。因此,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绘本教学中的应用路径,解决实际应用中的痛点,对提升幼儿园绘本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的应用场景

(一)教学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导入形式单一,人工智能技术可借助 AR/VR 创设沉浸式情境。如《好饿的毛毛虫》教学中,幼儿用平板扫描绘本封面,动态毛毛虫从卵中孵化、与幼儿互动,触摸屏幕喂食虚拟树叶,激发 “毛毛虫后续发展”的好奇心;智能语音助手配合《小熊的生日派对》教学,模拟小熊邀请声:“小朋友们,帮我准备生日派对吧!”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二)互动体验:多元交互,提升参与感

针对幼儿直观性学习特点,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多模态交互。《小猪变形记》教学中,幼儿通过语音指令控制角色,说“小猪穿条纹衣服”,屏幕中角色实时呈现对应动画;《蚂蚁搬西瓜》教学中,幼儿用手势拖动“西瓜块”帮助蚂蚁,操作不当系统提示“和小伙伴一起搬”,引导理解“合作”;部分设备支持多人互动,幼儿分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意识。

(三)理解深化:智能引导,突破难点

绘本中抽象内容(如情感、逻辑)难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动态演示、分层提问突破难点。《爷爷一定有办法》教学中,AI 系统分步演示“毯子 $$ 外套→背心”的变化,点击物品播放爷爷思考语音,帮助理解“循环利用”与“亲情”;系统还能根据幼儿理解程度提问:对理解快的幼儿问 “爷爷为什么总能想出办法”,对理解慢的问 “爷爷把旧毯子改成了什么”,教师通过数据反馈调整策略。

(四)延伸拓展:关联生活,强化效果

传统延伸活动形式固定,人工智能技术可推荐个性化任务。《我爱刷牙》教学后,小班幼儿参“虚拟刷牙”游戏,系统提示刷牙盲区;大班幼儿用 AI 模板设计“刷牙计划表”,语音或绘画记录并获奖励。AI 家园共育平台同步推送任务,如《分享让我快乐》教学后,家长上传幼儿家庭分享视频,教师查看反馈,实现“教学 — 实践 — 家园协同”闭环。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幼儿园绘本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适配性不足,不符合幼儿操作习惯

当前部分 AI 绘本产品操作复杂,未充分考虑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与认知能力。例如,部分 AR 绘本需精准扫描特定页面才能触发互动,幼儿因手部抖动难以完成;部分 AI 绘本设备的语音识别灵敏度不足,幼儿发音不标准时无法识别,导致互动中断,打击幼儿积极性。此外,部分设备屏幕亮度、字体大小未适配幼儿视觉发育特点,长时间使用易造成视觉疲劳。

(二)内容贴合度低,偏离绘本教学目标

部分 AI 绘本产品过度追求技术特效,忽视绘本教学的核心目标。例如,某些 AI 绘本将大量精力用于设计炫酷动画,却简化了绘本的文字内容与情感表达,导致幼儿只关注 “看动画”,忽略对绘本语言、画面美的感知;部分产品添加与绘本主题无关的游戏环节(如随机出现的“消消乐”小游戏),分散幼儿注意力,偏离“理解绘本内涵” 的教学目标。此外,部分 AI 绘本内容未结合幼儿年龄差异,如给小班幼儿推荐含复杂情节的绘本,导致幼儿难以理解。

(三)教师应用能力欠缺,技术与教学融合不足

教师是人工智能技术与绘本教学融合的关键,但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技术操作能力不足,对 AI 绘本设备的功能不熟悉,仅能完成基础的“播放”操作,无法充分发挥智能交互、数据反馈等功能;二是教学设计能力欠缺,将 AI 绘本简单视为“动画播放器”,未结合绘本教学目标设计互动环节与引导策略,如仅让幼儿观看 AI 绘本动画,不开展后续讨论与延伸活动,导致技术应用流于形式,无法提升教学质量。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优化应用的策略

(一)研发适配幼儿的 AI 绘本产品,降低操作门槛

企业需深入调研幼儿的生理与认知特点,研发适配性强的 AI 绘本产品:操作设计上,简化交互流程,采用 “语音 + 简单手势” 的交互方式,如语音指令支持方言识别、手势操作支持大范围触控,降低幼儿操作难度;设备设计上,优化屏幕亮度、字体大小与色彩搭配,符合幼儿视觉发育需求,同时采用防摔、防滑材质,保障使用安全。此外,产品需提供分龄绘本资源库,按小班(简单情节、重复语言)、中班(中等情节、情感表达)、大班(复杂情节、逻辑思考)分类,满足不同年龄段教学需求。

(二)聚焦绘本教学目标,优化 AI 内容设计

AI 绘本产品开发需以绘本教学目标为核心,平衡技术特效与教学价值:内容设计上,保留绘本的文字精髓与画面美感,动画特效仅用于辅助理解(如抽象情节的可视化),避免过度娱乐化;互动环节需紧扣绘本主题,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互动设计为 “用动作表示你对妈妈的爱”,而非无关游戏;同时,产品需设置“教学目标匹配”功能,教师输入绘本教学目标(如 “理解亲情”“学习形容词”),系统自动推荐对应的 AI 互动模块,确保技术服务于教学。

(三)提升教师应用能力,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幼儿园需加强教师培训,构建“技术 + 教学” 双能力培养体系:一方面,开展 AI 绘本设备操作培训,通过“理论讲解 + 实操演练”,让教师熟练掌握设备的交互功能、数据查看与资源管理方法;另一方面,组织绘本教学设计研讨,邀请专家分享“AI 技术与绘本教学融合”的案例(如如何用 AI 互动突破绘本认知难点),引导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完整的 AI 绘本教学流程(导入 — 互动 — 理解 — 延伸)。此外,幼儿园可建立“AI 绘本教学资源库”,收集优秀教案与课件,供教师参考借鉴,同时开展教学评比活动,激励教师创新应用。

五、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为绘本教学注入活力,通过沉浸式情境、多元互动等解决传统痛点,但需解决适配性、内容、教师能力问题。未来融合需坚持 “以幼儿为本”,明确技术 “辅助” 定位,结合幼儿特点与教学目标,让技术与绘本的故事性、审美性结合,帮助幼儿感受绘本魅力,培养综合素养,推动绘本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 . 人工智能时代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创新路径 [J]. 学前教育研究,2021 (06):56-64.

[2] 李娜 .AR 技术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 (08):65-69.

[3] 张敏 . 智能互动绘本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J]. 学前教育研究,2023 (02):78-86.

[4] 刘畅 . 幼儿园教师人工智能绘本教学应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J]. 教育探索,2022 (10):88-92.

[5] 陈虹 . 学前儿童绘本阅读指导策略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