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 - 学 - 评”融合式设计与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艳随 张雷

河北省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四小学

引言: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虽历经多轮改革,但课堂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目标设定常偏离核心素养本质,致使教学活动缺乏明确方向;学习活动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深层思考与主动参与,无法有效促进核心素养落地;评价方式局限于传统纸笔测试,过度聚焦知识记忆,忽视学生在思维、情感、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发展。“教 - 学 - 评”融合式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三者间的壁垒,以核心素养为统摄,让教学目标引领学习与评价,学习活动承载素养培育,评价贯穿全程并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形成高效课堂教学闭环。这一模式既契合 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又顺应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 学- 评”融合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

“教 - 学 - 评”融合的核心是三者围绕核心素养形成统一整体。从目标维度看,教学目标需锚定核心素养,如设计《少年闰土》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方法(语言能力),还要引导理解鲁迅对底层人物的关怀(文化传承);从学习维度看,学习活动需呼应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文本研读等行为,落实素养培养;从评价维度看,评价需聚焦素养达成度,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要评估学生思维深度与情感态度。三者相互渗透:教学中嵌入评价,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学习过程紧扣目标,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渐进培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 学- 评”融合式教学策略

(一)锚定核心素养,精准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 - 学 - 评”融合的起点,需兼顾整体性、具体性与素养导向。其一,立足单元整体勾连目标,如统编教材六上“走近鲁迅”单元,需打破单篇教学局限,以“了解鲁迅文学成就与精神品质”为总目标,整合《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设计“文本研读—资料搜集—精神提炼”的递进目标,兼顾语言能力与文化传承素养。其二,依托课后习题细化目标,如《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结合单元“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语文要素与课后习题,明确“体会爱国精神(情感)、掌握点面结合写法(能力)、有感情朗读(技能)”的三维目标,避免目标空泛。其三,结合学情动态调整目标,针对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弱的特点,在《赵州桥》教学中,补充“通过图片观察描述建筑特点”的子目标,适配学生认知水平,为后续素养提升奠基。

(二)建构素养导向的融合式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连接“教”与“学”的载体,需嵌入评价节点,实现“学中评、评中学”。一方面,以趣味活动激活素养培养,如《司马光》教学开篇设计“故事猜猜猜”活动:展示古代儿童玩耍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孩子掉进容器”等提示猜测情节,既激发学习兴趣,又通过学生的表述评价其语言组织能力与联想思维。另一方面,以项目式活动深化素养发展,在《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中,教师组织“植物探秘”项目:学生分组选定一种植物,通过实地观察、查阅科普资料,记录植物生长周期、繁殖方式等信息(培养观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内交流讨论,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制作图文并茂的植物科普手抄报或录制讲解视频(锻炼语言整合、表达能力);全班展示汇报,分享研究成果,教师从内容准确性、语言流畅性、团队协作等多维度评价,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审美创造与文化理解素养协同发展。

(三)优化多元评价,覆盖核心素养维度

传统纸笔测试难以全面评估核心素养,需构建“多元主体 + 多样方式 + 分层标准”的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看,整合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如《观潮》教学中,学生先自评“潮来时段落背诵的流畅度与情感表达”,再小组互评“描述潮水景象的语言准确性”,教师结合学生表现评价其审美感知(对壮观景象的体会)与语言运用能力,避免评价片面性。从评价方式看,采用过程性评价:将课堂发言、作业完成、小组合作等纳入评价,如《北京的春节》教学,通过“课堂分享家乡习俗”“模拟春节表演”“课后习俗手抄报”等,动态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从评价标准看,实施分层评价:如《落花生》“借物喻人”写作评价中,基础薄弱学生以“能指出花生喻指的品质”为达标标准,基础较好学生以“能准确运用借物喻人手法写作”为标准,兼顾个体差异,保障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素养提升的成就感。

(四)建立即时反馈机制,动态调整教学

反馈调整是“教 - 学 - 评”融合闭环的关键环节,需做到及时、精准且指向素养提升。课堂内,借助即时互动实现反馈。如《匆匆》教学中,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表现时光匆匆流逝的?”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判断其对文本细节把握与抽象概念理解程度。若学生回答偏离要点,教师引导重读相关段落,圈画关键词句,启发思考;若学生回答深入全面,鼓励其分享分析思路,带动全班思维深化。课后,通过个性化辅导促进学生补弱提升。针对在 “点面结合” 写作手法掌握困难的学生,教师安排专项辅导,提供典型范文拆解分析、片段仿写练习及一对一指导;对于学有余力学生,布置拓展任务,如用“点面结合”手法创作校园运动会场景通讯稿,拓展思维与写作能力,使教学调整精准契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 - 学 - 评”融合式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教师需深度钻研教材与新课标,精准把握学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让“教”紧扣素养培育,“学”围绕素养落地,“评”服务素养提升,以持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稳步发展,为其终身学习与成长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方细花.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下半月),2024(12):32-34.

[2] 石国志 .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J]. 新课程研究,2025(8);30-32.

[3] 杨永良 . 小学语文 " 教—学—评 " 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究 [J].考试周刊 ,2025(14):66-69.

[4]] 李晓兰 .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性研究 [J]. 教师博览(下旬刊),2024(3):44-46.

[5] 胡玲兰 . 小学语文“教 - 学 - 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探究 [J].基础教育论坛(上半月),2025(8):15-17.

本论文为廊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 - 学 - 评”融合式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202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