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三融三合三共”教学模式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实践探索
赵清
诸暨技师学院 311800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正在重塑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对技能人才的数学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三融三合三共”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强调数学教育的实用性、协同性、共享性,旨在培养具备数学核心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1.“三融三合三共”模式的内涵解析
“三融”构成模式的内容基础,“三合”形成模式的过程机制,“三共”提供模式的资源保障。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三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三合”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三共”解决用什么教的问题。模式运行遵循螺旋上升的内在逻辑,从简单的知识融合开始,逐步深化到复杂的能力整合,最终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模式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适应性特征,能够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2.“三融”策略:课程内容的场景化重构
2.1 理论融入实践的深度整合
数学理论知识必须在实践应用中彰显价值,实践活动需要理论知识提供支撑。理论融入实践要求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与具体的职业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数学。以函数概念教学为例,选择机械加工中的工件尺寸变化、电子技术中的信号传输等实际问题作为载体,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函数本质,掌握函数性质。实践融入理论强调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建立模型、验证结论,学生自然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消除了学科学习的抽象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2.2 知识融入技能的有机统一
数学知识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专业技能形成有机整体。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存在差异,机电专业侧重几何图形、空间想象,财经专业注重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计算机专业强调逻辑推理、算法设计。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学生在编制加工程序时需要运用坐标几何知识确定刀具路径,在优化加工工艺时需要运用函数极值知识寻找最佳参数。数学知识成为技能发展的有力工具,技能训练成为知识应用的有效载体。
2.3 学科融入专业的系统设计
数学学科必须主动适应专业发展需要,专业建设需要数学学科提供支撑。学科融入专业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构建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数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选择坚持“必需、够用、实用”原则,既要保证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要突出专业应用的针对性。数学教学内容来源于专业实践,数学教学方法借鉴专业训练模式,数学教学评价对接专业能力标准。学科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数学教育模式,既发挥了数学学科的基础作用,又体现了专业教育的实践导向[2]。
3.“三合”策略:教学过程的职业化对接
3.1 课程合作的协同推进
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需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课程合作要求数学教师深入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能力要求,专业教师主动参与数学课程建设,提供专业应用案例。双方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研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协同推进体现在教学计划的统筹安排、教学内容的相互呼应、教学方法的互补运用。数学教学进度与专业教学进度保持同步,数学知识点与专业技能点实现对接,数学教学案例来源于专业实践项目。
3.2 校企合作的深度参与
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明确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为数学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实际的生产项目、专业的技术指导。企业专家参与数学课程设计,提供生产实例,指导项目实施[3]。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开展技术攻关。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感受数学的职业价值。校企合作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教学的资源。
3.3 师生合作的互动发展
师生关系从传统的“传授- 接受”模式转向“合作- 探究”模式,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合作体现在问题的共同发现、方案的协同设计、过程的互动参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师生合作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三共”策略:教学资源的协同化开发
4.1 资源共建的多元参与
数字化时代为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建设成为可能。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资源开发,形成开放、多元、协同的建设格局。学校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提供案例素材,教师贡献专业知识,学生参与内容制作。多元参与确保了资源建设的专业性、实用性、时效性。数字化技术支持资源的快速更新、便捷获取,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差异化需求。
4.2 平台共享的开放互通
数字化教学平台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平台整合了各类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视频、电子教材、练习题库、仿真软件等,为师生提供一站式的学习服务。平台具有智能推荐、学习跟踪、数据分析等功能[4]。平台共享降低了资源获取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广泛传播。
4.3 成果共用的价值实现
教学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推广,共用机制确保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优秀的教学设计、成功的实践案例、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果共用建立了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标准化的教学资源,在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中推广应用;成果在应用中得到反馈,不断优化完善,实现螺旋式发展。
结束语
“三融三合三共”教学模式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中职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创新路径。模式强调数学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协同性,实现了数学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正军 , 易兵 .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三融三合三共 " 无机化学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大学教学 ,2024(4):35- 39.
[2] 瞿 娟 . 中 职 数 学 课 程 思 政 实 施 策 略 [J]. 数 理 化 解 题 研究 ,2024(24):43- 45.
[3] 王欣童 .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中职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D]. 河南科技学院 ,2024.
[4] 朱智胜 .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