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思维训练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

作者

高志强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三中学

初中数学教育有着传授基本知识的重要职能,同时还肩负着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命。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空间想象以及综合分析等核心素养,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部分。在当下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训练普遍遭遇方法单一且缺乏系统性的难题。要冲破这个瓶颈,就务必创建起契合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思维培育计划,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形加以执行,进而切实改进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实际应用水平。

一、初中数学思维训练的核心要素与理论支撑

(一) 数学学科特性决定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数学思维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这一过程能显著提升其在面对难题时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数学思维训练能显著促进其智力的成长及思维模式的转变。数学思维的锻炼对学生来说,是激发数学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关键。在破解复杂数学题目时,学生能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喜悦与成功感,这有助于激发其深入挖掘数学领域的兴趣,这种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数学的关键动力,也是保持其对数学研究热情的核心因素。

(二) 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作为训练设计的出发点

初中生思维发展处在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转变的关键时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框架。在这个阶段所开展的思维训练要符合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抽象、由单向推理向多维转化的认知规律,还要依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历来安排学习任务,利用实践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类比联想这些手段,慢慢塑造数学思维体系。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兴趣偏好和个性差别,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促使他们自行探究并加深领悟,从而切实改善认知水平。

二、初中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实施与实践案例分析

(一) 基于问题链构建的递进式思维训练策略

问题链设计属于数学教育的关键部分,它是推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加深学科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可以凭借递进式的问题序列,促使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认知架构。拿平面几何来讲,教师往往会从基本概念开始讲起,逐渐过渡到复杂情境的剖析,最后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问题既要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又要具有延展性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对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与重建。 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解题时的思维转折点以及认知上的阻碍之处,用启发式的语言去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在认知发展的路径上持续加深理解。教师应合理搭建起问题链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借助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来促使新知产生,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变成分析工具,逐渐形成完整的逻辑框架和解题思路,让训练过程体现出系统的、层次递进的特点。

(二) 基于图形转换的空间想象力培养策略研究

空间想象能力属于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几何和函数教学里占据着关键地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图形变换、动态演示以及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图形结构及其空间关系的认识。拿“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来说,教师可以采用纸张折叠实验、坐标系平移练习、多角度图形转换等方法,全面阐述对称性的本质特点。通过整合视觉观察、动手操作以及语言表达等多种途径,慢慢锻炼学生在解题时进行空间转化的能力,还要提升他们的图形识别和构建技巧。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既有益于几何学科的教学目的,又为代数领域的函数图像分析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 数学建模导向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数学建模训练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生活化案例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别出关键变量、建立起量化关系,并借助数学工具来求解。比如针对“优化包装盒材料使用量”的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现场测量、数据分析以及公式推导等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构建起模型。经过假设检验、效果评价以及不断改进等步骤之后,不但能够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数学建模教育要着重加强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与实践操作的系统性,促使学生通过持续迭代加深对方案的理解并加以改良,从而达成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在具体执行方面,教师可以把建模任务融入课程专题项目当中,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去完成任务,利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以及成果展示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和表达能力,还要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和跨学科整合思维,助力数学理论向实际应用顺利转化。

(四) 反思性评价驱动的思维路径优化策略

思维训练效果的改善依赖于反思性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形成以自评、互评、师评为根基的多元评价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在每堂课结束之际引导学生回忆解题思路,剖析认知偏差,总结成功经验,用“思维导图”或者“错误溯源图”等可视化手段直观表现思维轨迹。通过小组讨论中从不同角度解题比较,促使学生思维相撞,认知重塑,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水平。反思性评价既是教学反馈的关键途径,又是推动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要力量,有益于塑造以问题解决为方向的动态思维架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能量。

三、结束语

初中数学思维训练是学科素养培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建立系统性问题链、加强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开展模型化实践操作、完善反思评价机制,可以促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的探究者,从技能的简单复制者变成深度迁移与创新应用者。数学思维训练要依托学科特点,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在教学中不断改进策略方法,帮助他们形成科学化、高效化且灵活运用的数学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会花 . 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学课程辅导,2022,43(36):108-110.

[2] 朱如梅 . 刍议初中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J]. 数学教学通讯,2020,44(20):34-38.

[3] 林世盛 . 数学模型在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 基础教育论坛,2025,45(S1):39-43.

[4] 钟润霞 . 指向思维能力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索 [J]. 中学课程辅导,2025,46(04):44-48.

[5] 冒小坤.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数学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研究[J].高考,2025,47(1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