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景观规划在寒地林业局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作者

孙迪

黑龙江省科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1 引言

金山屯林业局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汤旺河中游,拥有红松母树林、大丰河等优质自然资源及大砬子遗址、抗联遗址等特色人文资源,具备旅游开发潜力,但早期存在景点年久失修、景观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其旅游规划以园林景观规划为核心技术抓手,从植物配置、空间优化、景区开发三个维度展开系统设计,本文通过剖析其具体应用路径,为寒地林业局园林与旅游规划交叉实践提供典型案例。

2 现状旅游资源分类与特征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金山屯林业局旅游资源单体共 75 个,覆盖 8 大主类、19 个亚类、42 个基本类型,自然与人文资源兼具,且呈现鲜明组合特征。

2.1 自然景源:原始性与互衬性

区域内群山起伏、峰石奇特,汤旺河等河流蜿蜒其间,地景、水景、生景深度交融,动静结合、色彩互补,形成“山环水抱”的天然画卷,景源整体感强。

2.2 植物资源;典型性与季节性

地处小兴安岭南坡,植被茂密,白山原始红松林是伊春“红松故乡”的典型代表;寒地气候使植被四季景观鲜明——春翠、夏绿、秋斑、冬霜,一日之内风光随天气变化而异,景观层次与动态性突出。

2.3 动物资源:珍稀性与丰富性

地形复杂适配野生动物栖息,共分布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 240 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兽类 9 种、保护鸟类 31 种;金山鹿场兼具生态价值与独特旅游体验,成为核心吸引点之一。

2.4 人文资源:时代性与地域性

历史底蕴深厚,从大砬子遗址到现代林区观光,人文资源跨越不同时代;林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为产业观光提供多元载体,形成资源多元化格局。

3 旅游区定位

结合资源特征与市场需求,金山屯旅游区确立“以自然山水为主景,以漂流为媒介,以遗址文化为内涵,集森林旅游观光、疗养度假及科学考察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性质,并设定三级功能定位——“全国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东三省最具亲和力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伊春旅游线上最具文化特色的核心景区”,为园林景观规划的技术落地指明方向。

4 空间与景区开发规划

结合金河景区“门户 + 接待中心”的核心属性,以园林“低干预、融景观”原则推进开发,解决“山体破坏、景点失修、线路混乱”问题。

4.1 现有设施改造

·完善金山公园休闲娱乐设施,补充休憩座椅与生态标识。

·修复基督教堂、清真寺,采用木结构修缮,确保外观与周边植被协调,避免风格突兀。

·升级汤旺河漂流区阳光游乐山庄,补充生态解说牌,延续“森林探险”主题。

4.2 新增景点园林化设计

·山体公园集群:北山公园依托龟山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护栏,中远期在保护区外建设游憩设施,保留原生植被;南山公园设山顶观景平台、滨河野餐点,修建跨河桥与滨水景观路,形成游览环线;东山公园修建 645 米登山路与 4 处观景台,在半山裸露岩石雕刻历史浮雕,强化人文景观。

·休闲体验项目:南山滑草场周边种植樟子松围挡,避免景观突兀;金山水上乐园分四区设计——水上乐园区用彩色橡胶铺装,人工沙滩区配芦苇护岸,烧烤区设白桦遮荫亭;冬季利用金西湖广场湖面打造冰雪游乐园,周边植常绿树烘托氛围。

·服务与交通景观:金水桥设半圆形观景平台,桥体采用原木色调,连接 6 公顷服务区(建筑屋顶植佛甲草,融入森林景观);大丰河戏水漂下水码头设乔木遮荫停车场;金山竹排漂沿线保留原生柳林;东侧出入口大门服务区植红松作为标识树,加油站外立面覆木质装饰。

4.3 文化景观规划:活化“文化感知”体验 通过园林化手法将人文资源转化为可游可感的景观空间,深化游

客文化感知:

·遗址与宗教文化活化:大砬子遗址周边用松柏围合(象征历史厚重),设木质解说牌;新建基督教堂采用浅色调,周边种植云杉、丁香,平衡宗教氛围与自然景观;将多种宗教符号石雕融入金山公园,体现文化包容性。

·民俗与产业文化营造:东山文化园保留 7 栋原有建筑,设金祖文化展示区(搭配历史场景雕塑与乡土乔木);东山博物馆利用原机修厂旧址改造,周边修建登山栈道与山顶平台,绿地延伸至小镇入口,与东山公园衔接;餐饮一条街采用年轮图案铺装,沿街种植白桦,夜市使用木质餐车,凸显铁锅炖大鹅、冷水鱼等饮食文化。

5 植物景观规划

金山屯的自然条件为园林景观规划提供优质基底:森林覆盖率达71.4% ,以红松、云杉等寒地乡土树种为主,适配植物稳定生长;土壤以暗棕壤为主,保水保肥能力强,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条件;汤旺河、大丰河与低山构成“山环水抱”的空间格局,240 种野生动物及多元人文资源,为植物配置、空间设计、文化活化提供丰富素材,规划围绕乡土植物设计“分区适配、季相丰富”的景观体系,延长游览周期、提升景观吸引力。

5.1. 按功能分区配置

·漂流体验区(大丰河、汤旺河沿岸):种植垂柳(兼具滨水造景与固土护岸功能)、芦苇(耐水湿且秋季可观花),形成“柳绿河清”的漂流背景,减少硬质工程对水体生态的干扰。

·生态观光区(白山红松林、鹿苑景区):白山红松林以保护原生红松群落为主,仅在观景节点补植耐阴灌木忍冬;鹿苑景区以樟子松、白桦为上层背景林,搭配绣线菊、金露梅等花灌木,营造“鹿鸣林间”的自然氛围。

·休闲度假区(金山公园、北山公园、南山公园):种植垂柳、榆叶梅(春季观花)、早熟禾(冷季型草坪),提升休闲空间的可达性与舒适度。

5.2 按季节需求设计季相

·冬季:在景区入口、冰雪游乐园周边种植红皮云杉、偃松等常绿树,搭配白桦银白色枝干,形成“绿白相映”的冬景。

·秋季:在汤旺河沿岸、九峰山节点种植枫桦、五角枫等彩叶树种,打造“百里彩叶带”,契合“秋季赏叶”主题。

·春夏季:在交通沿线、采摘园周边撒播兴安杜鹃(春季早花)、野生鸢尾(夏季观花),形成“春季赏花、夏季浓荫”景观,适配短途踏青需求。

6 应用价值

6.1 形成寒地规划应用范式

构建“定位-需求-技术-落地”的闭环范式:以旅游定位明确功能与形象需求,园林景观规划针对性输出植物配置、空间设计、文化活化技术方案,最终通过生态与体验效果验证适配性,为同类寒地林业局旅游规划提供可复制路径。

6.2 拓展园林规划应用场景

突破传统园林景观规划“城市小空间”的局限,将其应用于 1849平方公里的寒地林地与景区集群开发,验证了园林规划在大尺度生态旅游中的适配性,强化了园林景观规划在“生态保护与体验营造”协同中的核心价值。

7 结论

在金山屯林业局旅游规划中,园林景观规划并非辅助环节,而是贯穿全程的核心技术支撑:通过植物景观呼应“四季体验”与“生态目的地”定位,通过空间与景区开发落地“门户接待、休闲度假”功能,通过文化景观活化“金祖文化、鹿文化”等特色资源,最终实现“生态-景观-体验”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8.

[2] 王洪成, 李雪飞. 寒地城市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J]. 中国园林 , 2020, 36(5): 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