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管理策略剖析

作者

程鸿超

农工商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金山区 201599

一、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技术管理策略

(一)工序衔接与进度管控

1、制定详细的施工技术流程表

施工技术流程表应明确各工序的先后顺序、施工时长、所需资源以及衔接节点。例如,在土钉墙支护施工中,流程表应明确土方开挖、土钉制作与安装、注浆、喷射混凝土等工序的先后顺序,以及各工序之间的等待时间和交接要求。

通过施工技术流程表,施工人员能够清晰了解各工序的安排,提前做好施工准备,避免因工序混乱导致的窝工或返工现象。同时,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流程表对施工进度进行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采取调整措施,确保施工进度按计划推进。

2、实行 “ 首段验收制”

“ 首段验收制” 是指在首个支护段施工完成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全面验收,待验收合格并确定施工标准后,再在后续施工中推广应用。首个支护段的施工是整个深基坑支护施工的 “ 样板” ,其施工质量和技术参数对后续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首个支护段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和遇到的问题。验收时,组织技术负责人、监理工程师、施工班组长等人员对支护结构的尺寸、强度、稳定性等进行全面检查和测试。根据验收结果,总结施工经验,优化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确定适合本项目的施工标准,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确保整个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建立工序交接检查制度

建立工序交接检查制度是保障各工序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上道工序未达标不得进入下道工序,这一制度能够有效避免不合格工序对后续施工造成的影响。在工序交接时,由上道工序施工班组、下道工序施工班组和监理人员共同参与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上道工序的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施工记录是否完整准确等。只有在检查合格并签署交接记录后,下道工序才能开始施工。通过工序交接检查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的质量问题,确保各工序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二)关键技术参数的动态管控

1、制定技术参数控制标准

不同的深基坑支护技术有着不同的关键技术参数,如土钉墙支护中的土钉注浆压力、土钉长度、喷射混凝土厚度等;排桩支护中的桩体垂直度、桩径、桩间距等。技术参数控制标准应根据项目的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制定,明确各参数的允许偏差范围。制定技术参数控制标准后,应向施工人员进行详细交底,确保施工人员明确各参数的控制要求。

2、实施参数实时监测

实施参数实时监测能够及时掌握关键技术参数的变化情况,为动态管控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相应的监测仪器,如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全站仪等,对土钉注浆压力、桩体垂直度、基坑边坡位移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数据应及时传输到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管理平台实时查看参数变化情况。当监测数据超出技术参数控制标准时,管理平台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三)施工设备与材料的技术管控

1、设备进场技术验收

施工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设备进场技术验收是保障设备性能的重要环节。在设备进场前,应对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参数等进行核对,确保设备符合施工方案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设备进场后,由技术管理小组、设备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共同对设备进行技术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设备的外观质量、运行状况、安全保护装置等。对于需要进行调试的设备,应进行现场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2、材料质量全程管控

材料质量是保障深基坑支护结构质量的基础,必须进行全程管控。从材料进场检验、存储管理到使用前复核,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在材料进场时,应查验材料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等资料,并按照规定进行抽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材料存储管理应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存储措施,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3、推行材料与技术匹配管理

不同的深基坑支护技术对材料的性能和型号有着不同的要求,推行材料与技术匹配管理能够确保材料的适用性,提高支护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在施工前,技术管理小组应根据支护技术方案制定材料选用清单,明确每种材料的性能指标和型号要求。采购部门应按照材料选用清单进行采购,确保采购的材料与支护技术相匹配。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材料能够充分发挥其性能。

二、监测与风险预警的技术管理

(一)监测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管理

1、监测点布设的技术规范执行

监测点应根据基坑的形状、大小、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环境情况进行布设。监测点的布设应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和稳定性的原则。全面性是指监测点应覆盖基坑周边和支护结构的关键部位;代表性是指监测点应布设在变形敏感区域;稳定性是指监测点应牢固可靠,避免因施工或外界因素影响监测点的稳定性。在监测点布设完成后,应进行编号和标识,并记录监测点的初始数据。

2、监测频率与数据报送管理

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情况确定。在基坑开挖初期,监测频率可适当较低,如每 2-3 天监测一次;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和施工进度的推进,监测频率应逐渐提高,如每天监测一次;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变化时,应加密监测频率,如每半天或每小时监测一次。

监测数据应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时间报送相关单位和人员。数据报送内容应包括监测点编号、监测时间、监测数据、数据变化趋势以及分析结论等。通过及时报送监测数据,能够使管理人员和相关单位及时了解基坑的变形情况和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风险识别与应急技术管理

1、建立风险数据库

风险数据库应梳理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常见的风险点,如边坡失稳、涌水、管涌、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周边建筑物沉降开裂等,并记录每个风险点的预警指标、发生原因和危害程度。

风险数据库的建立应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参考类似工程的经验教训。在施工过程中,应不断更新和完善风险数据库,根据施工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补充新的风险点和预警指标。通过建立风险数据库,能够使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提前了解可能面临的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2、制定分级应急响应预案

制定分级应急响应预案能够在风险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预案。

应急响应预案应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处置流程、应急救援措施、应急物资储备等内容。同时,应定期对分级应急响应预案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结语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通过在施工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工序衔接与进度管控、关键技术参数的动态管控以及施工设备与材料的技术管控等策略,能够确保各工序有序推进,保障支护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在实际施工中,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技术管理策略,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从新,李洋,卢波,等.复杂环境下深基坑新型支护结构及监测预警技术[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 (S1):12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