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下淮剧传承创新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成张雅
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江苏盐城 223009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方式以及发展路径。淮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魅力,在数字化时代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平台给淮剧带来更广阔传播空间以及更丰富呈现形式,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里诸多困境急需解决。在互联网平台探索淮剧创新发展路径,可提升传统戏曲时代活力,还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互联网平台下淮剧传承创新发展面临的困境
互联网平台给淮剧的传承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遭遇了不少难题。当下淮剧的数字化建设较为落后,不少剧团欠缺基础的数字化设备以及技术支撑,没办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要求。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较大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并且知识结构陈旧,难以契合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作需求[1]。在网络运营方面,多数剧团依旧处于传统宣传模式,对互联网传播规律了解不够,缺少对新媒体平台的充分利用。而且创新模式探索不够,商业变现渠道单一,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这些困境妨碍着淮剧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承创新,急需凭借系统性的优化措施来突破。
二、互联网平台下淮剧传承创新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数字基础,提升技术水平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淮剧传承创新而言是一项基础工程。各级文化部门需要加大投入,给淮剧院团配备高清摄录设备、数字音响系统以及智能灯光装置,打造出专业的数字化演播厅,并且要注重提升剧团工作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借助定期培训让他们掌握数字设备操作、后期制作以及网络直播等技能。基于此,积极开发淮剧数字资源库,运用高清摄录、3D 建模等技术,系统地采集整理传统剧目、表演技艺和舞台道具,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化资产档案,也可以借助VR、AR 等新技术,开发沉浸式观演体验项目,使观众依靠虚拟现实技术近距离感受淮剧艺术的魅力。凭借夯实数字化基础,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可为淮剧在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优化培养机制,壮大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体系。各大淮剧院团可与艺术院校开展合作来开设网络课程,邀请资深艺术家录制教学视频,搭建在线学习平台,让年轻演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传统表演技艺。开展线下实践教学,借助“ 师带徒” 的形式,促使青年演员在实践里掌握淮剧表演的精髓。为提升培训效果,可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像动作分解视频、虚拟教学系统等,帮助学员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表演要领[2]。在人才选拔层面,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凭借网络选拔、线下考核等多种办法,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淮剧表演队伍中,对于表现突出的青年演员,给予表演机会以及进修深造的机会,激励他们在淮剧艺术道路上持续精进,为淮剧事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三)创新运营手段,扩大传播范围
创新运营手段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淮剧院团应当积极开设官方账号,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精彩片段,以直播的形式呈现排练、化妆等幕后故事,以此提高与观众的互动。针对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制作适宜网络传播的内容,比如把经典剧目片段制作成短视频,提取精彩唱段制作成音频,契合不同用户的观赏需求。重视社交媒体运营,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定期推送淮剧相关资讯,组织线上互动活动,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还可尝试与网红达人合作,凭借话题营销、内容种草等办法扩大传播范围,提升淮剧在年轻群体里的影响力。借助多平台联动运营,构建立体化的传播矩阵,使淮剧艺术在互联网空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活动,通过网络投票选角、观众互动评论等方式,增强粉丝黏性。
(四)探索商业模式,增强发展动力
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之时需要深入挖掘淮剧的市场价值。可以构建在线票务系统,开通网络购票以及电子票夹等功能,为观众给予便捷的观演服务。结合互联网平台的特点,推出会员制服务,为付费会员提供独家演出直播、线上互动以及精品课程等增值服务。深度开发淮剧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剧目主题周边、角色形象IP 衍生品,借助电商平台达成线上销售。同时探索“ 互联网 + 文旅” 模式,把淮剧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里,比如推出淮剧主题文化游览线路、沉浸式体验项目等。还可尝试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制演出服务,凭借网络平台对接商业需求,拓展演出市场,借助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稳定的收益来源,为淮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另外可开发淮剧主题的数字藏品和在线互动游戏,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变现方式,扩大淮剧的商业价值空间。
结束语
总结而言,淮剧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承创新发展正处在关键的转型阶段。一方面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潜藏着借助新技术达成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契机,促使淮剧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发展,这和一个剧种的兴衰相关,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关键行动。未来需要着重构建数字化发展生态,培育专业人才团队,创新运营方式,探寻商业化途径,推动淮剧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经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必定会给淮剧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达成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璐. 淮剧传承创新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文化月刊,2024,(11):63-65.
[2] 郭璐. 非遗视角下的淮剧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J]. 戏剧之家,2024,(19):30-32.
作者简介:
成张雅 ,女,2004 年10 月生,汉族,江苏淮安人,学历:本科,职称:无职称单位: 音乐学系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省级一般项目“ 互联网平台传承地方戏曲的研究” (项目编号:20241032408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