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预算优化措施

作者

施丽娜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801

随着我国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粗放式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化、规模化的项目需求。工程预算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基础依据和成本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其准确性与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对工程建设各参与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从宏观层面看,科学的造价管理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手段,能够有效避免因投资失控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保障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从中观层面分析,精准的造价管控可以帮助建设单位在项目决策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在设计阶段优化方案成本,在施工阶段控制变更风险,最终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对于施工企业而言,精细化的造价管理不仅能够提升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还能通过动态监控及时调整资源投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对监理、咨询等第三方机构,规范的造价管理体系有助于提升专业服务质量,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二、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预算编制精准性不足

预算编制阶段常因基础资料不全、测算方法粗放导致偏差。例如,部分项目未深入勘察现场,对地下障碍物、地质条件考虑不足,导致后期地基处理费用超预算 20%-30% ;采用固定单价法时,未充分调研材料市场价格,仅依据历史数据编制,当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时,预算失去参考价值。

2.2 动态调整机制缺失

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出现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情况,但多数项目预算未建立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例如,设计变更后,预算未及时更新,仍按原设计标准控制成本;现场签证审批流程繁琐,往往滞后于施工进度,导致签证费用未纳入当期预算管理,最终累计超支。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因设计变更频繁(累计变更达30 余次),预算调整不及时,竣工时总造价超原预算 18‰

2.3 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传统预算编制依赖人工计算(占比超 70% ),不仅效率低下(一套完整预算编制需3-5 天),且易出现计算错误(误差率约 3%-5% )。BIM 技术、大数据等数字化工具应用有限,未实现设计模型与预算数据的联动,难以快速测算不同设计方案的造价差异。例如,某办公楼项目在方案比选阶段,因无法精准估算不同结构形式的成本,选择了造价较高的方案,导致初期预算就存在 10% 的优化空间未被挖掘。

2.4 各参与方协同不足

预算管理涉及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多主体,但各方沟通不畅、责任划分模糊。设计单位侧重功能与美观,忽视造价控制,如过度采用复杂装饰造型,使装修成本超预算 15% ;施工单位为赶进度,擅自变更施工工艺,未与造价咨询单位沟通,导致新增成本无法合理计入预算。某市政工程因设计与施工单位缺乏协同,施工方案与设计图纸存在偏差,产生额外返工费用500 万元。

三、工程预算的优化措施

3.1 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性

强化基础资料收集:预算编制前,组织现场勘察,详细记录地形地貌、地下管线、周边环境等信息,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准确测算土方开挖、地基处理等隐蔽工程费用。例如,某住宅小区项目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地质雷达探测,提前发现地下暗河,预算中预留专项处理费用,避免后期超支。

采用精细化计价方法:分部分项工程采用“ 清单计价 + 市场询价” 结合模式,对主要材料(如钢材、水泥)建立价格数据库,每周更新市场行情,预算单价取最近3 个月的平均价格并上浮 5% 作为风险储备。对人工费用,按不同工种(木工、钢筋工等)的市场日薪与工期测算,避免笼统估算。

引入方案比选机制:在设计阶段开展多方案造价测算,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方案。例如,某厂房项目通过对比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造价,发现钢结构初期成本高 5% ,但施工周期缩短 30% ,综合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选择钢结构方案,总预算降低 8‰

3.2 建立动态预算调整机制

制定变更管理流程:明确设计变更的审批权限与流程,变更发生后,造价咨询单位需在3 个工作日内完成费用测算,更新预算。对重大变更(单次变更费用超50 万元),组织专家论证,评估对总造价的影响。某地铁项目规定,所有变更需经建设、设计、施工、造价四方签字确认后方可实施,变更预算调整及时率达 100‰ 。

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驻场跟踪,每月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异,分析超支原因(如材料涨价、工程量增加),提出调整建议。对偏差率超 5% 的分项工程,下达预警通知书,要求责任单位制定控制措施。某酒店项目通过跟踪审计,及时发现装饰工程超支趋势,调整材料采购方案,最终将偏差率控制在 3% 以内。

预留合理预备费:根据项目规模与复杂程度,按总预算的 5%-10% 计提预备费,用于应对不可预见费用(如不可抗力、政策调整)。预备费使用需严格审批,确保专款专用,避免随意挤占。

3.3 推动数字化技术深度应用

BIM 技术集成应用:将BIM 模型与造价软件对接,实现“ 模型算量”自动化,工程量计算误差率降至 1% 以下。通过 BIM 可视化功能,提前发现设计冲突(如管线碰撞),在施工前优化设计,减少变更成本。某医院项目利用BIM 技术,优化管线布局,减少返工费用300 万元,预算准确率提升至 95‰

大数据辅助决策:建立项目数据库,积累同类工程的造价指标(如平方米造价、钢筋含量),用于新项目预算的校验。利用大数据分析材料价格走势,预测未来 6 个月的价格波动,为预算调整提供依据。某建筑集团通过分析近 5 年数据,准确预测钢材价格上涨趋势,在预算中提前锁定价格,节约采购成本1200 万元。

智能化预算管理平台:搭建涵盖设计、施工、造价的协同平台,实现预算数据实时共享。施工单位通过平台上报进度与费用,系统自动比对预算,生成超支预警;造价咨询单位在线审核签证,提高审批效率。某商业项目应用该平台后,签证审批时间从 7 天缩短至 2 天,预算动态调整效率提升 60‰

3.4 加强各参与方协同管理

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造价协调会(每周1 次),设计、施工、造价等各方共同商议预算执行情况,解决争议问题。例如,设计单位在出图前与造价单位沟通,对超造价指标的设计内容进行优化,某写字楼项目通过该机制,将幕墙工程预算降低 10‰

明确各方成本责任:在合同中细化各参与方的造价管理责任,设计单位对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超支承担 20% 责任;施工单位对擅自变更工艺产生的额外费用自行承担。某市政道路项目通过责任约束,施工单位主动优化施工方案,节约成本600 万元。

引入全过程工程咨询:委托一家咨询机构提供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造价服务,避免各阶段造价管理脱节。咨询机构全程参与设计优化、招标控制价编制、施工过程造价控制,确保预算管理的连贯性。某产业园项目采用该模式,预算偏差率控制在 4% 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 10 个百分点。

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优化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环节,需从编制精准性、动态调整、技术应用、多方协同等多维度入手,构建全流程、精细化的预算管理体系。尽管在数字化投入、人员协同意识培养等方面存在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管理模式的创新,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谢启华.基于BIM模型的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研究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19,

[2]王治玲,李彬.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9,017(0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