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签派人员工作负荷评估与疲劳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李锦锋
中国邮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1113
一、工作负荷特征分析
签派人员所肩负的主要职责涵盖着制定航班计划任务、评估飞行条件等工作及监控航班动态处理突发事件等,他们贯穿于航班运行全过程,需与飞行员还有空管、气象及运控等众多部门以协同配合的方式来推进。该签派岗位实行的是轮班制,夜间值守颇为频繁,且工作节奏紧张到容错空间极小,运行环境大多集中于信息密集的调度中心,签派人员面对大量动态信息处理与实时决策等艰巨任务时,极易使认知负荷逐渐积累。像复杂天气条件、多航班并发运行及航班延误调整、突发事件应对包括人员配置不足等,这些都属于典型的工作压力来源,当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时,就会使得签派人员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长期积压的心理和生理负担,极易诱发疲劳反应,进而直接对其判断力及工作绩效产生影响。所以说,对工作负荷进行系统分析,是疲劳管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二、疲劳风险评估方法
(一)生理指标的量化评估
签派人员的疲劳状态往往可以经由多种在医学范畴内较为常用的生理指标,以实现从客观角度予以准确识别。而这些常用的监测手段涵盖了脑电波(EEG)、有着独特分析意义的心率变异性(HRV)及能够反映特定生理反应的皮肤电反应,还有涉及眼动特征诸如眨眼频率、注视时间等的数据信息,上述所提及的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及生理节律所产生的相关变化。这种反映尤其在签派人员处于连续夜班这种特殊工作模式下或者面临高压任务的情形时显得更为明显,例如,心率变异性(HRV)出现降低的情况通常会与应激状态及疲劳状态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而眼动指标方面则能够较为直接地体现出签派人员注意力分散及反应迟缓等情况,伴随着可穿戴设备领域不断发展,生理数据采集技术也已然日趋走向成熟,这便为针对签派人员疲劳状况实施实时监测从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二)心理状态与主观疲劳评估
除了生理数据外所呈现出的疲劳这一现象,是以一系列诸如警觉性下降、判断力减弱、易怒以及精神萎靡等的心理与认知方面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而针对这些源自个体自身的主观体验,多种可用于进行量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就被考虑采用。其中常见的方法里涵盖了 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即KSS 、疲劳评估量表也就是FAS 以及NASA 任务负荷指数也即NASA -TLX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量化签派人员对于疲劳程度的主观感受,此类评估在能够对个体针对工作压力所产生的感知存在差异有所反映的同时,还具备揭示潜在心理疲劳风险这项功能,进而对排班设计及工作制度优化方面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意义。
(三)评估模型与系统化识别工具
为能实现对于签派疲劳的动态且具备系统性特点的评估,可考虑将多种已然成熟的疲劳预测与管理模型加以引入,就像基于睡眠生理机制进而能够对疲劳对于认知绩效所产生影响进行预测的、目前在国际航空领域作为 常 用 工 具 之 一 的 SAFTE 模 型 ( Sleep, Activity, Fatigue, and TaskEffectiveness)一样,而被提供给行业结构化管理路径的 FORMS 系统与FRMS(Fatigue Risk Management System)框架,它们以输入工时、休息规律及生理参数方式来达成疲劳水平的量化预测。此外,通过结合任务分析法(Task Analysis)与关键绩效指标(KPI)将高风险环节予以识别,进而把疲劳影响的重点任务区域精准定位,以此为管理对策的制定提供相应依据。
三、管理体系构建
(一)制度层面的疲劳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构建一个堪称科学的疲劳风险管理体系,最初应当在制度的相关层面构建起一个完整框架及其运行的机制。在此民航签派岗位需被纳入《疲劳风险管理系统(FRMS)》的适用范畴之内,与此同时还得制定与该岗位所具备的特征能够相互匹配的管理制度,涵盖合理的排班制度、轮班周期的有效控制、最小休息时间的切实保障及工时上限的明确规定等方面。以风险评估作为重要导向,通过运用数据驱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进而实施具备差异化的疲劳预警及干预措施。诸如夜班连续开展不可以超过三天、每次班后最少需要休息12 小时、周工作时间不可以超过所规定的限值等情况。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起针对于岗位的健康档案制度,定期展开疲劳教育以及健康体检,增强签派人员在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组织管理与个体意识共同参与进来的制度闭环状态。
(二)技术手段助力疲劳监测与管理
在既定的制度这个基础性前提上,先进技术手段是务必得引入的,其目的在于能够达成对于疲劳状态实施实时监测以及预警,此为整体工作核心需求。一方面而言,可部署特定功能可穿戴式生理监测设备诸如智能手环又或者生物贴片等。借助这些设备去采集签派人员相关的心率、睡眠质量及脑电活动等一系列关键生理参数,之后凭借数据算法加以分析,从而生成能够体现疲劳风险的评分,以此种方式去实现对个体疲劳状态的动态识别。而另一方面,需对疲劳风险信息平台进行建设工作,要将排班计划、任务强度、生理数据以及历史疲劳事件等内容关联整合,进而形成大数据模型,旨在通过该方式提升疲劳风险的预测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够针对疲劳评估开发一款 App 工具,此工具能实现员工自助上报情况且让系统予以反馈,以此达到提高疲劳管理主动性与效率目标。
(三)闭环管理与持续改进机制构建
疲劳风险管理并非一次性简单干预之举,相反,需构建起一种以“ 评估—干预—反馈—优化” 为逻辑线索且呈现闭环运行态势的模式。签派中心应当设立专门负责疲劳管理的岗位或者小组,该岗位或小组的职责在于把定期收集起来的生理监测结果以及心理评估情况进行汇总整理,进而形成一份全面反映疲劳风险的分析报告,并且依照评估所得到的最终结果及时针对排班做出调整、对人员配置加以优化。针对被判定为高风险的个体,需通过采取强制休息、轮岗调换或者工作内容调整等方式,旨在确保任务与个体间达成高度匹配状态。与此同时,反馈机制的建立不可或缺,此反馈机制需把员工所提交的主观疲劳报告及差错情况、工作绩效数据方面,统统纳入到疲劳分析体系中,以此来不断地优化管理策略。此外,借助民航运行新技术比如AI 排班系统、智能调度平台等,持续对疲劳管理能力进行升级,从而形成可追溯、可量化、可持续改进特征的动态管理机制,最终达到保障签派人员始终维持在最佳运行状态的目标。
结论:
本研究围绕民航签派人员的工作负荷与疲劳风险展开分析,明确了其高强度、连续性工作的特征及其潜在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融合生理监测、心理评估与评估模型的疲劳识别方法,并提出以制度管理与技术手段相结合的风险控制体系。为提升运行安全,建议优化排班机制,严格控制连续夜班与超时工作,推广智能化监测工具,并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实现疲劳预警、干预与反馈的动态联动管理。
参考文献:
[1]俞必戒.民航签派工作对航行运输安全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航务周刊,2024,(22):72-74.
[2] 陈琳, 米永胜. 民航飞行签派员核心胜任力研究[J]. 综合运输,2023,45(03):58-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