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度赋能” 助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
李丽云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一、“ 四度赋能” 思政育人模式的提出背景与基本思路
(一)提出背景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 “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的关键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 “ 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河北地区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既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后奥运经济等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也需应对三大挑战:
一是学生需求多元化。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价值观念更趋多元,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提出了个性化、场景化需求,传统 “ 单向灌输” 模式难以适应。
二是产业对接紧密度要求提升。河北地区装备制造、新能源、冰雪经济等产业快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过硬技能,更需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职业操守,思政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融合度亟待加强。
三是教育模式创新压力。传统思政教育存在 “ 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生活割裂” 的问题,单一化的教学形式、碎片化的活动设计,导致思政育人效能难以充分释放。
在此背景下,立足地域特色与办学定位,探索 “ 四度赋能” 模式,为破解河北地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难题提供了实践样本。
基本思路
“ 四度赋能” 模式以 “ 立德树人” 为根本,围绕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核心问题,构建 “ 四维一体” 的思政育人体系:
以政治高度引领方向:将思政教育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相结合,强化理论武装,确保育人方向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频共振。
以实践效度锤炼品格:立足职业教育 “ 实践导向” 特质,通过真实岗位体验、社会实践等载体,让学生在技能锤炼中厚植家国情怀。
以情感温度激活动能:关注学生个体需求,通过人文关怀、个性化引导,让思政教育从 “ 说教” 转向 “ 共鸣” ,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以制度刚度压实责任:建立全链条保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确保思政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这一思路既回应了职业教育 “ 德技并修” 的培养目标,也贴合河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 重实践、强技能” 的认知特点,为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
二、“ 四度赋能” 模式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探索
(一)政治高度
政治高度是思政工作的灵魂。通过 “ 理论具象化、学习层级化” ,将政治引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起 “ 三维联动” 的理论学习体系。
在内容创新上,学院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邀请冬奥组委会专家、新能源企业技术骨干等走进课堂,开设 “ 冬奥精神与职业担当” “ 新能源产业中的家国情怀” 等专题讲座,将 “ 国之大者” 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身边事。同时,结合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张北战役精神与工匠精神” 校本课程,让红色基因与职业精神同频共振。
在学习体系构建上,学院打造 “ 青马工程领航 — 团学骨干研学 — 班级团支部普学”三级体系:青马学员通过 “ 理论研修 + 红色研学” 提升政治素养,团学骨干依托 “ 技能先锋论坛” 分享实践感悟,班级团支部以 “ 情景模拟 + 案例讨论” 开展常态化学习。这种分层设计既保证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又兼顾了覆盖面,使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行为指引。
(二)实践效度
实践是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学院立足河北产业特色与地域优势,构建 “ 三维实践平台” ,让学生在 “ 做中学、学中悟” ,实现技能提升与品格锤炼的双向赋能。
红色实践铸魂方面,学院组织学生重走 “ 张库大道” 历史遗迹,开展 “ 重走红色足迹、传承工匠基因” 实践活动。在张北县德胜村,学生们走访脱贫户、参与乡村振兴项目规划,将 “ 精准扶贫” 的理论认知转化为 “ 技能助农” 的实际行动。一位新能源专业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 看到光伏板为乡村带来的光明,我突然明白,我们的专业技能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服务社会的责任。”
岗位实践砺能方面,学院与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公司共建 “ 工匠训练营” ,推行 “ 车间党课” 模式:在机械加工实训中,党员教师带领学生边操作边讲解 “ 大国工匠的政治素养” ;在团队协作项目中,以 “ 劳模班组” 为榜样,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记录学生的操作规范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数据,实现 “ 技能评分” 与 “ 思政评价” 的同步量化。
志愿服务提质方面,学院依托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契机,组织学生参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越野滑雪中心的志愿服务。在 “ 冰雪服务标准与思政素养共生” 项目中,学生既要掌握国际赛事服务礼仪,也要理解 “ 文化自信” 在跨文化沟通中的意义。这种实践让学生在服务中提升了职业素养,更增强了 “ 中国服务” 的底气。
为保障实践成效,学院推行 “ 志愿服务学分制” ,将社会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形成“ 实践 — 反思 — 提升” 的闭环,使实践从 “ 活动” 转化为 “ 课程” ,从 “ 体验” 升华为 “ 素养” 。
(三)情感温度
情感温度是思政教育的催化剂。学院摒弃 “ 大水漫灌” 式教育,通过 “ 精准画像、个性引导” ,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心里,构建 “ 从共情到共鸣” 的育人场景。
在个性化关怀上,学院建立 “ 一生一档” 成长数据库,涵盖学生家庭背景、兴趣特长、职业规划等信息。针对河北农村生源占比高、部分学生存在 “ 技能自信不足” 的问题,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组成 “ 帮扶小组” ,通过 “ 企业优秀校友分享会” “ 技能大师面对面” 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认同。一位来自张家口农村的学生说:“ 听了学长从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的故事,我不再觉得学历是限制,反而更想在技能上做到极致。”
在网络思政创新上,学院打造 “ 云端思政” 矩阵,利用短视频、直播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 “ 严肃内容” 转化为 “ 轻松表达” 。例如,学生团队制作的 “ 师傅教我学技能” 系列短视频,记录老工匠的操作细节与职业感悟,在校园平台累计播放量超 10 万次,让 “ 工匠精神” 通过屏幕走进学生生活。同时,学院建立 “ 舆情快速响应机制” ,由辅导员、心理教师组成专班,及时回应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困惑,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校园文化浸润上,学院注重河北地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举办 “ 冰雪文化节” “ 装备制造展” 等活动,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增强对家乡产业的认同。宿舍文化建设中,推行 “ 技能之星” “ 合作标兵” 评选,将思政要求融入日常生活,让教育 “ 润物无声” 。
(四)制度刚度
制度是思政工作落地的保障。学院通过 “ 责任闭环、评价多元” 的制度设计,将 “ 软任务” 转化为 “ 硬指标” ,确保思政工作有人抓、有考核、有成效。
在责任体系构建上,学院党委牵头成立 “ 思政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 “ 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 部门各负其责 — 全员协同参与” 的责任链。明确系部书记为思政工作第一责任人,将思政成效纳入系部绩效考核;要求专业教师签订 “ 课程思政承诺书” ,将思政目标写入课程大纲,实现 “ 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
在评价机制创新上,学院建立 “ 思政素养 + 发展成效” 双维度评价体系。“ 思政素养”涵盖政治理论水平、职业道德表现等指标,通过课堂表现、实践记录等量化评分;“ 发展成效” 关注学生技能等级、就业质量、企业评价等,形成 “ 德技并修” 的评价导向。例如,在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学生的 “ 操作规范度” 与 “ 团队协作分” 占期末考核的 30% ,倒逼学生将 “ 德” 的要求融入 “ 技” 的实践。
在长效保障上,学院制定《思政工作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 “ 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师资建设” 等 8 类 23 项具体任务,配套 “ 月通报、季督查、年考核” 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这种制度设计让思政工作从 “ 弹性要求” 变成 “ 刚性约束”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
三、“ 四度赋能” 模式的价值与启示
(一)理论价值
“ 四度赋能” 模式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 “ 单向灌输” 的理论框架,构建了 “ 政治引领— 实践锤炼 — 情感共鸣 — 制度保障” 的系统化理论模型。其创新点在于:
提出 “ 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共生” 理论,论证了 “ 政治高度” 与 “ 职业操守” 、“ 实践能力” 与 “ 品格锤炼” 的内在统一性,为职业教育 “ 德技并修” 提供了理论支撑。
探索 “ 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 路径,将河北红色文化、产业文化转化为思政资源,拓展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边界。
构建 “ 量化与质性结合” 的评价体系,为思政工作成效评估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弥补了传统评价 “ 重形式轻实效” 的不足。
(二)实践价值
作为河北地区高职院校的实践样本,该模式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贴合地域实际。依托张家口 “ 京津冀协同发展节点” “ 后奥运经济核心区” 的区位优势,将思政教育与区域产业对接,使学生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实现价值认同,这种 “ 在地化” 实践对河北同类院校具有直接借鉴意义。
二是突出职业特色。通过 “ 车间党课” “ 赛事服务思政” 等载体,将思政要求融入技能训练,解决了 “ 思政与专业两张皮” 的难题,为 “ 课程思政” 落地提供了实践范式。
三是注重成效转化。学院提炼的 “ 国际赛事服务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指南” “ 工匠训练营操作规范” 等成果,已被河北省内 3 所职业院校采纳,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启示
“ 四度赋能” 模式的实践表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需把握三个关键:
坚持 “ 立足职业” 的定位: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不能脱离 “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的核心任务,需将政治素养、职业操守、工匠精神有机融合,让学生在 “ 学技能” 中 “ 悟思想” 。
强化 “ 学生中心” 的理念: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通过实践体验、情感互动等方式,让思政教育从 “ 外在要求” 转化为 “ 内在追求” 。
构建 “ 协同联动” 的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 “ 党委统筹、院系主抓、师生参与”的工作格局,让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 “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育人。
四、结语
“ 四度赋能” 模式以其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河北地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在职业教育迈向 “ 类型教育” 的新阶段,高职院校需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以政治引领明方向、以实践锤炼强本领、以情感关怀聚合力、以制度保障固根基,才能培养出更多 “ 心怀国之大者、身怀过硬技能” 的新时代工匠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高质量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为例.张月.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4(03)
[2]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2023 年会观点摘编. 本刊编辑部.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4(01)
[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 郭兆萱.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06)
课题项目:本文为“ 2025 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HBSZKT-202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