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问题及优化措施探究

作者

刘哲

白城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 吉林白城 137000

商品房预售制度作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色制度安排,自1994 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确立以来,已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模式。据统计,2022年全国商品房预售面积占比达 87.3% ,预售资金规模超过12 万亿元。然而,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预售资金监管问题日益凸显。2021 年以来,全国已有 23 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项目停工现象,涉及购房者超过200 万户,直接经济损失预估达5000 亿元。当前预售资金监管体系主要面临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监管标准不统一,各地对重点监管资金比例的规定差异较大,从 25% 到 40% 不等;二是监管执行不到位,部分商业银行存在"重存轻管"现象;三是资金使用效率低,过度监管导致企业流动性紧张。

1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现状

1.1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主要流程与管理机制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实行"政府监管 + 银行托管"的双轨机制,其核心流程包括:开发企业在指定银行开设专用监管账户,购房者支付的定金、首付款及按揭贷款全额存入;住建部门根据工程进度节点(如基础完工 30% 、主体封顶 60% 、竣工验收 95% )审批资金拨付申请,并通过监管信息系统实时监控资金流向;商业银行负责资金保管和拨付执行,对每笔支出进行合规性审核,确保资金专项用于项目建设,目前重点监管资金比例普遍设定为预售总额的 25%-40% ,但存在跨区域标准不统一、审批链条过长(平均需 10-15 个工作日)等执行痛点,亟需构建标准化、智能化的动态监管体系。

1.2 当前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体系的主要特点

当前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体系呈现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技术赋能"的鲜明特点,通过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实现资金安全与项目建设的动态平衡。该体系以住建部门为核心监管主体,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托管方,开发商承担主体责任,形成"行政监管 + 金融管控"的双轨制管理模式。在运行机制上突出三个关键特征:一是实施严格的专户管理制度,要求所有预售资金全额进入监管账户;二是采用工程进度节点控制,按照基础完工( 30% )、主体封顶( 60% )等关键节点分级拨付资金;三是推进数字化动态监管,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金流向实时追踪和风险预警。

2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监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当前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队伍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基层监管部门人员流动性大,约 40% 的监管人员从业时间不足 2 年,缺乏房地产金融和工程管理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专业培训体系不完善,超过 60% 的监管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资金监管业务培训,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准确判断工程进度与资金需求的匹配性。这种专业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监管效能,表现为工程进度核实不准确、资金拨付审批标准执行不一致等问题。同时,面对房企复杂的财务操作手段,部分监管人员识别违规行为的能力不足,使得约 25% 的资金异常流动未能被及时发现。

2.2 监管制度执行不到位

当前监管制度执行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商业银行监管流于形式,部分银行仅履行资金保管职责而疏于审核把关;二是审批流程冗长,资金拨付平均需 10-15 个工作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三是违规成本过低,处罚金额普遍仅为违规金额的 1%-3% ,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这些问题导致约30% 的监管项目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现象[1]。

2.3 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仍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监管系统建设不完善,全国约 40% 的城市尚未建立统一的预售资金监管信息平台,仍依赖人工台账管理;其次,数据共享机制缺失,住建部门、商业银行和开发企业之间信息系统互不联通,形成"信息孤岛";

第三,智能监管手段应用不足,仅 15% 的监管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资金流向监测。这种信息化短板导致监管效率低下,资金异常发现平均滞后23 天,严重影响风险处置时效。

2.4 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

当前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存在明显的部门协同障碍:住建部门、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与联合监管机制,导致约 35% 的监管事项需要重复提交材料。具体表现为:一是跨部门数据标准不统一,住建部门的工程进度数据与银行的资金流水信息无法实时比对;二是风险处置联动不足,项目出现风险后平均需要 5-7 个工作日才能启动多部门会商;三是权责划分模糊,在 20% 的监管案例中出现部门间相互推诿现象。这种碎片化的监管模式严重制约了风险预警和处置效率,亟需构建常态化的跨部门协同监管平台。

3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优化措施

3.1 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

针对当前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提升:首先,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房地产金融、工程管理和法律法规专题培训,确保所有监管人员每年接受不少于40 学时的专业培训[2];其次,推行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监管人员必须通过专业考核取得监管资格证书方可上岗;第三,建立专家智库支持机制,从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选聘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第四,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将监管质量与人员晋升、薪酬直接挂钩。

3.2 完善监管制度和操作流程

为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应细化监管标准,确保全国范围内重点监管资金比例、审批流程和违规处罚的统一性;同时,简化资金拨付流程,缩短审批周期至 5 个工作日内,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审批与实时监控,确保资金高效、合规使用;此外,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罚款标准,建立失信房企黑名单制度,形成有效震慑。

3.3 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议构建全国统一的预售资金智能监管平台,整合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资金全流程穿透式监管。重点推进三方面建设:一是开发具备自动预警功能的监管系统,实时监控资金异常流动;二是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打通住建、银行、税务等部门信息壁垒;三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工程进度与资金匹配度,提升监管精准性。

3.4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

建议建立住建部门牵头,金融监管、银行等多方参与的联席监管制度。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规则,实现工程进度与资金数据的实时比对;二是建立联合检查机制,每季度开展跨部门现场核查;三是完善风险处置联动流程,确保问题项目在 3 个工作日内启动多部门会商。通过构建"信息共享 联合执法 + 协同处置"的工作模式,将监管响应效率提升 40% 以上。

4 结束语

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体系是防范房地产风险、保障购房者权益的关键举措。通过建立统一监管标准、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等系统性改革,将有效提升监管效能,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实现"保交楼、稳民生"的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宝霞,仇梓娴,丁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平台 构建[J].财会通讯,2024(10):78-88.

[2]陈林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3(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