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环境性能优化的高密度城市连廊设计研究

作者

蒋鑫 周永恒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4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空间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廊桥慢行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能够缓解交通压力,还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圳深超总廊桥慢行系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其连廊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建筑风貌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展现出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创新之处。

1 深圳深超总廊桥慢行系统连廊设计实践

1.1 气候与连廊

1.1.1 深圳气候特点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漫长炎热,年平均气温约 22.4℃,夏季平均气温可达 28℃左右,7 - 9 月常现 30C 以上高温;冬季较为温暖,平均气温 15℃左右。降水充沛,年降水量约 1935.8 毫米,主要集中在 5 - 9 月的雨季,暴雨频发。全年平均日照时数约 2060 小时,日照充足,地处沿海,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 。

1.1.2 连廊设计对气候的应对策略

在深圳的气候条件下,30#、23#、26# 和 12# 连廊均采用设置屋顶,半封闭空间区域的设计形式。

屋顶能够有效抵御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袭。在夏季,为行人遮阴避暑,避免连廊成为酷热的 “ 阳光通道” ;在雨季,阻挡雨水,确保行人干爽通行。而在通风方面,不设或局部设置半封闭空间,让自然风自由穿梭。在与周边建筑连接处开阔区域,不设置墙体,保证通风循环;特殊区域采用通透的玻璃材质或亚克力结构局部墙体,既保证阻挡效果,又不影响通风与采光,为行人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见图1)

图1 连廊开放形式

1.2 风貌融合

二层连廊作为连接不同建筑的重要部分,其设计受到周边项目情况的显著影响。周边建筑的高度、风格、功能以及环境氛围等,都成为连廊设计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本文共涉及连廊 4 座分别为 30#、23#、26#、12#(见图 2)。直接相连的地块共计六个(C 塔地块、神州数码地块、瑧湾汇地块、天音地块、京东地块和联泰地块)。

图2 各连廊区位
图3 周边地块效果图

深圳超级总部基地” C 塔” 同时连接30#和23#连廊。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主持计,展现出独特的流线型造型特征。其建筑主体采用"双人起舞"的双子塔形态设计,通过流畅的曲线语言构建出强烈的动态视觉表达。塔楼底部创新性设计了梯田状裙楼结构,与基地中央绿轴形成有机的空间融合。值得注意的是,两栋塔楼通过空中连廊实现立体连接,其环形空间经过特殊设计,可承载文化展示、艺术表演等公共活动功能。

30#连廊的西侧衔接的深超总瑧湾汇项目由法国 AREP 设计集团联合 AUBE 欧博设计与CAPOL 华阳国际共同完成方案设计,建筑群突出表现为现代典雅风格。地标塔楼通过立面简洁收分处理塑造出精致的城市形象,在空间塑造方面,"湾心之眼"云际观景平台与"天空之镜"屋顶观景平台构成核心视觉焦点。商业区采用层叠曲面与立体绿化系统相结合的设计策略,通过空中花园、下沉庭院等元素构建出生态化的休闲商业空间体系。

神州数码国际创新中心南接23#连廊、北衔26#连廊,由深圳华汇设计有限公司打造,其"城市芯片"设计理念在建筑立面得到充分体现。以芯片网格单元为原型进行抽象演绎的立面肌理,巧妙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意境,形成错落有致的模块化造型特征。空间组织方面引入"城市客厅"概念,通过尺度转换形成多样化的街区空间序列,配合二层慢行系统与口袋公园体系,打造出立体复合的公共空间网络。

天音大厦作为德国 GMP 建筑事务所的代表作品作为 26#连廊北侧的接口,以"世界之树"为核心理念展开设计。建筑幕墙系统采用标准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策略,主体采用欧标单元式幕墙系统,裙楼局部辅以框架幕墙系统,形成富有韵律感的立面表情。该设计在保证幕墙整体性的同时,通过构造节点的精细化处理实现了独特的光影效果,展现出工业化建造中的艺术追求。

位于12#连廊西侧的京东"画境之城"由奥雷·舍人事务所设计,创新融合地域传统与现代技术。建筑空间组织吸收岭南传统骑楼、阳台等元素,通过"居间空间"概念构建总部社交中轴线。幕墙系统设计颇具巧思,竖向百叶窗既实现自然通风功能,又模拟出瀑布流水视觉效果;"京东中心"幕墙通过抽象山景图式强化公共属性。绿化系统与建筑体量形成立体交织,特定位置设置的竖向景观与绿色露台构成多维社交空间。

深超总联泰项目衔接12#连廊的另一侧由深圳华汇设计主导,"联泰峰林"概念贯穿项目始终。总体规划以"大都市绿洲"为目标,通过五座塔楼构成"山脊"形态,各塔楼体形经参数化推演实现景观视廊最优化。交通系统采用井字型主漫步道与迷宫式次动线相结合的布局模式,与基地绿谷生态系统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探索趣味的立体公园体验体系,展现出当代都市综合体设计的生态智慧。

1.2.130# 连廊

由扎哈事务所操刀的深超总 C 塔,其独特的曲线在独树一帜,建筑整体与首层造型皆尽显流畅自然。万科深铁臻湾汇在裙房的设计上追求相似的流畅感,借曲线元素推动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营造自然优雅氛围。

30# 连廊作为连接深超总 C 塔与臻湾汇的重要纽带,在设计过程中致力于打造兼具功能性与美学价值的建筑结构体。其整体形态采用反 “ S′′ 形设计,能够巧妙地与周边建筑曲线相融合。从宏观视角来看,连廊的曲线与深超总 C 塔及臻湾汇的建筑曲线相互呼应,在视觉层面达成和谐统一,在空间层面构建起流畅的过渡关系,使行人在通过连廊穿梭于两个地块时,能够获得无缝衔接的空间体验。同时能够使连廊下的道路视线更加活跃。(见图4)

图4 30#连廊整体效果

在细部设计上,连廊的材质运用,包括地面及栏板、玻璃顶棚及金属板吊顶等,充分响应了C 塔和瑧湾汇的建筑元素,连廊侧身边缘的处理与C 塔平台的角度进行统一;连廊下柱子设计融入臻湾汇伞状雨棚柱进行和呼应,使连廊与两侧建筑紧密联系,实现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高度统一 。(见图5)

图5 30#连廊细部呼应

1.2.2 23# 连廊

23# 连廊连接风格迥异的深超总 C 塔(曲线为主)和神州数码(直角为主)。南侧微微隆起,以舒缓而流畅的弧度呼应 C 塔曲线,延续其艺术韵味;北侧趋于平直,契合神州数码简约调性。

从平面看,连廊呈倒角矩形,去除了直角的锐利,保留简洁有力的形态,展现出独特的现代美感。(见图6)

图6 23#连廊鸟瞰效果

柱子设计也针对两侧建筑特色打造,南侧呼应 C 塔曲线美学,北侧与公交站点融合,体现现代感与秩序感 。

23# 连廊的柱子针对不同项目特色,进行了分别的呼应。

南侧柱子与 C 塔曲线美学紧密呼应。柱子以柔和流畅线条勾勒轮廓衔接柱顶椭圆形的平面驻留空间,浑然一体。

神州数码建筑立面以简洁几何形状和利落线条为主,极具现代感与秩序感。连廊北侧柱子结合此风格,同时兼顾公交站点的位置和功能需求。柱子外形呈简洁长方体。柱子围护部分通过单元化的板面复核公交站点信息指示牌和光电广告牌功能,构成与神州数码匹配的数码单元。

1.2.3 12# 连廊

12# 连廊连接联泰地块与京东地块,立面风格洗练大气,宛如两条飘带从建筑层间伸出前行,逐渐向中间汇聚,最终融合形成一个上下联通的双层体系结构。上层空间开阔明朗,为行人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行走体验,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俯瞰周边城市景观的绝佳视角;下层空间则布局精巧,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休憩区域或小型展示空间。

材质选用高品质金属,呼应现代建筑轻盈开阔感,其冷峻光泽和流畅线条展现现代工业美感。通过规律的柱廊节奏与两侧建筑外立面线条、开窗方式相契合,从远处看,柱廊与建筑线条相互交织,融为一体。(见图7)

图7 23#连廊沿街效果

1.2.4 26# 连廊

26# 连廊主体空间采用方正规则的立方体景框形式,仿若两座建筑自然散落于地面二层的建筑单元(见图8),天然融入周边环境。景框材质与神州数码和天音大厦主题部分保持统一,从质感到边框的色泽与纹理,都精准呼应,不仅强化了视觉连贯性,更赋予连廊时尚现代的氛围。

柱廊设计巧妙呼应两侧建筑特色。柱子整齐排列,间距经过精密计算,呈现出鲜明韵律。面对神州数码和天音大厦建筑简洁流畅的线条,富有韵律感单元化建筑特色,柱身采用简约几何造型,不做过多雕琢,尽显干练,强化呼应效果,让连廊与两侧建筑在风格上相得益彰。

图8 26#连廊生成示意

1.3 关注环境与空间回应

在城市建筑的设计语境中,连廊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设计需充分考量与周边环境的呼应关系,通过巧妙利用和引入周边城市及自然景观优势,为使用者提供丰富且优质的空间体验。同时,连廊自身所塑造的建筑形象,以独特的姿态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

1.3.130# 连廊

30# 连廊南侧设开阔区域,满足行人停留休憩、观赏海景需求。顶棚扬起部分对着两侧建筑主体塔楼,将建筑优美形象引入连廊视野,使建筑与自然海景相互映衬,丰富空间层次。其反 S 曲线设计与两侧建筑深度融合,在道路车流上空呈现灵动形态,塑造一体化建筑形象 。(见图9)

图9 30#连廊功能示意

1.3.223# 连廊

23# 连廊打造两个独特空间与两侧建筑风格呼应。

“ 城市之眼” :

在连廊桥面的设计上,靠近 C 塔一侧设有专门的停留空间。顶部设置无缝天窗,当人们于此驻足,仰头透过天窗,将 C 塔的绰约风姿尽收眼底。C 塔的曲线轮廓在天空的映衬下,十分壮美。这个空间凭借独特的设计手法,成为 “ 城市之眼” ,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留念,定格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美好瞬间。(见图10)

图 10 23#连廊“ 城市之眼”

“ 数码舞台” :

在靠近神州数码的一侧,连廊桥面布置了亚克力数码墙等充满科技感的设施。借由精妙的光影,当光线洒下,亚克力数码墙便会呈现出如梦似幻的光影变幻。这些光影效果与神州数码的建筑风格紧密呼应,为这片区域注入了鲜活的青春活力,营造出一座时尚前沿的创意舞台(见图 11)。年轻人热衷于在此举办充满创意的小型活动,尽情挥洒灵感与热情;行人漫步其间,也能深深感受到科技与艺术交织碰撞出的独特魅力。

数码舞台空间在夜间借助灯光营造绚丽视觉效果,成为城市夜间展示的璀璨舞台,理顺了南北两侧建筑的形象关系,使二者构成统一整体 。

图 11 23#连廊“ 数码舞台”

1.3.3 12# 连廊

12# 连廊在景观利用上独具特色,南侧为使用者提供了近距离体验海景的机会,在形象塑造上与周边建筑紧密融合,在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见图12)

图12 12#连廊海景的呼应

1.3.4 26# 连廊

26# 连廊拥有东侧城市公园的景观视野,其方正规则的立方体景框形式与周边建筑风格相互呼应,从材质到柱廊设计都精准契合,使连廊与周边建筑在视觉与风格上达成高度统一。(见图13)

图13 26#连廊与城市公园的呼应

2 设计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2.1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深超总廊桥慢行系统连廊设计通过合理应对气候、融合周边建筑风貌以及巧妙利用周边景观,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舒适、美观且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些连廊不仅是交通通道,更是休闲、观赏的场所,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功能,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品质。

2.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气候应对方面,连廊的设计采用环保、节能的方式,如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能源消耗。在材料选择上,部分连廊使用可再生、高性能材料,符合绿色建筑理念,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连廊与周边建筑和环境的融合,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2.3 传承与弘扬城市文化

连廊与周边建筑风貌的融合,强化了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每一座连廊都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建筑元素的呼应和传承,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地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绽放光彩。

3 结论与展望

深圳深超总廊桥慢行系统在气候适应性、风貌融合以及环境与空间回应方面的设计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连廊不仅满足了基本的交通功能,还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传承城市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连廊设计应继续关注气候、环境和文化等因素,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在气候应对上,进一步探索更加高效的遮阳、通风和排水技术;在风貌融合方面,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表达,打造更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在环境与空间回应上,更加注重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融合,为城市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同时,还应加强连廊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整合,形成更加完善的城市慢行系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作者简介】

蒋鑫,高级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周永恒,中级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