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铁全自动运行条件下的城轨交通信号实训项目研究

作者

赵施楠

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00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向智能化转型,全自动运行成为发展趋势,对信号系统的设计与运维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实训难以覆盖复杂工况下的信号逻辑变化与故障处理过程。项目以真实场景为基础,设计模块化实训内容,涵盖从正常运行到异常状态的全链条操作,使掌握信号设备状态监测、故障定位与恢复策略,切实提升在高可靠性要求环境下的专业胜任力,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 全自动运行对信号系统提出的要求

全自动运行对信号系统提出更高要求,需具备高可靠性的联锁逻辑与精准的列车定位能力,确保在无司机干预下实现自动进路排列、车门与站台门同步控制及紧急制动响应。系统必须支持多级故障容错机制,如冗余通信通道与双系热备架构,保障关键功能持续可用。与此同时,应具备智能诊断与自愈能力,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并触发预警,提升运行安全性与运维效率,满足全生命周期内稳定可靠的运营需求。

2 实训内容模块设计

2.1CBTC 系统原理认知

CBTC 系统原理认知是全自动运行信号实训的基础。联锁逻辑确保进路、道岔与信号机之间的安全互锁关系,防止冲突进路建立;移动授权由区域控制器根据列车位置与运行状态动态生成,限制列车行驶范围;列车定位通过轨道电路与应答器实现精确位置感知,支持连续速度控制。ATS与区域控制器、线路控制器及车载设备之间通过安全通信协议传输命令与状态信息,形成闭环控制体系,保障列车在无人干预下安全、高效运行。

2.2 自动驾驶模式切换实操

自动驾驶模式切换实操要求严格遵循安全校验流程,从手动模式向自动驾驶模式转换时,系统需确认列车停稳、站台门关闭、线路空闲及车载设备自检合格后方可授权切换。降级运行如限制人工模式下,信号系统自动启用固定闭塞控制逻辑,通过轨道电路与联锁设备实现进路防护,限制列车速度并强制执行区间占用检查,确保在通信中断或设备故障时仍能维持基本运行安全,保障乘客生命财产安全。

2.3 故障模拟与应急演练

故障模拟与应急演练聚焦信号设备典型故障,如计轴区段占用丢失、道岔表示异常或联锁采集模块失效,系统自动触发告警并记录故障代码。列车紧急制动触发后,需通过人工确认故障原因,确保轨道区段空闲、进路正确且设备状态正常,方可执行复位操作。恢复流程中,系统依据安全逻辑校验参数如制动距离、速度限制及站台门状态,逐步解除封锁,重新建立移动授权,保障列车在安全条件下恢复运行,最大限度减少运营中断时间。

2.4 数字孪生仿真平台应用

数字孪生仿真平台应用通过构建高保真虚拟环境,复现计轴故障、道岔失表等典型信号设备异常场景,支持实时数据注入与多变量参数调整,如列车速度设定值、移动授权范围及联锁逻辑延迟时间。可在不干扰实际运行的前提下,执行信号干预策略,如人工排列进路、切换控制模式或启动降级运行方案。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时序与响应结果,评估不同控制策略对列车追踪间隔、正点率及安全冗余的影响,为优化运营组织与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3 实训组织与实施方式

3.1 分组实训

分组实训采用五人小组模式,角色分工明确,包括调度员、司机、信号工程师、维护人员与安全监督员,各岗位协同完成列车运行任务。调度员负责 ATS 系统操作与行车计划调整,响应时间控制在 30 秒内;司机执行驾驶指令并监控状态参数如速度、制动压力;信号工程师分析联锁逻辑与移动授权变化,确保进路安全;维护人员记录设备故障代码与处理时长;安全监督员全程校验操作合规性,确保每项动作符合《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计规范》要求,提升团队协作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

3.2 硬件平台

硬件平台采用真实信号设备模型或半实物仿真系统,集成联锁逻辑控制器、轨道电路模拟单元与车载控制模块,支持电压波动范围± 10% 的电源输入测试与通信延迟 ≤50 毫秒的实时交互。通过HIL 接口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列车模型的闭环联调,验证信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响应特性,如道岔动作时间 ≤1.5 秒、紧急制动触发距离误差 ≤2 米,确保实训环境高度还原实际运行条件,提升对关键设备性能与安全边界的理解与操作熟练度。

3.3 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估相结合方式,过程考核关注在实训中的操作规范性、角色协同效率及故障识别速度,要求故障响应时间控制在90 秒内;结果评估依据决策准确性、恢复流程完整性与安全逻辑执行正确率进行量化评分,如移动授权生成误差≤1 米、联锁校验通过率 ≥95‰ 。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日志与关键参数,形成可追溯的绩效档案,实现从技能掌握到应急能力的多维评价,确保实训效果科学、客观、可量化。

4 预期成果与能力提升

掌握全自动运行条件下信号系统的整体工作逻辑,需理解联锁防护机制、移动授权生成原理及列车定位精度控制,熟悉ATS 与区域控制器间通信延迟 ≤50 毫秒的实时交互流程。应能分析进路排列、道岔转换与站台门联动的安全逻辑,掌握故障情况下自动降级运行策略,如 RM 模式下限速25 公里每小时,并确保系统在轨道电路占用误差≤2 米内维持安全间隔,具备独立判断与处置典型信号异常的能力。提升多专业协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需掌握信号、车辆、通信与站务等系统间的接口逻辑,熟悉故障信息传递时效性要求。应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定位故障源,执行跨专业处置流程,如道岔失表时调度员调整进路、司机确认车门状态、信号工程师复位设备,确保列车在限速25 公里每小时下安全运行,保障运营秩序不中断,提升整体应急联动效率与安全性。形成可复用的实训案例库与标准操作手册,需系统整理典型故障场景、处置流程及关键参数,如移动授权生成误差≤2 米、联锁校验通过率 295‰ 。案例涵盖信号设备异常、列车紧急制动等常见工况,SOP 明确各岗位职责与操作步骤,确保响应时间控制在90 秒内。

结束语

总之,该实训项目通过系统化设计与沉浸式,有效实现了全自动运行信号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未来将持续优化实训内容,融入AI 辅助诊断与远程监控等新技术,推动轨道交通信号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助力智慧城轨安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燕妮.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综合实训系统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21):111-113.

[2]马丽,安志龙,杨云峰,田甜.数字教育背景下高职城轨交通运营专业群“ 岗课赛证” 融通实训室建设路径及策略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1):51- 56+98

[3]段俊毅,赵德生.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 数智型” 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四川劳动保障,2024,(01):125-126.

[4]马小娟,王终军,闫福刚,高峰,郭磊,李腾飞.城轨交通 FAO 虚拟仿真实训室的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3,36(11):3-5+8.

[5]黄明贵,陶汉卿.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城轨正线信号设备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9):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