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能源 + 文旅”实践研究
张子魁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一、背景和意义
(一)开展“能源 .+ 文旅”实践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举措。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门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绿色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底色,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开展“能源 ⋅+ 文旅”实践既是坚定文化自信,也是坚持守正创新,在融会贯通中完整把握新思想的精髓要义,推动新思想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开展“能源 ⋅+ 文旅”实践是国资央企做强做优做大的使命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同时提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当前,中国旅游业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提振信心的新亮点。工业旅游的出现,对企业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今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工业旅游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1]旅游业符合萨伊定律(Say’s Law),即供给可以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旅游在刺激需求、拉动消费、吸收产能和创造就业等方面所展示出的特殊优势,对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通过旅游引流创造其他更多相关的消费机会,产生旅游业的“长尾效应”和“消费生态圈”,为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重组旅游消费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为此,开展“能源 + 文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文化需求,也是国资央企做强做优做大的使命需求。
(三)开展“能源 .+ 文旅”实践是国资央企传承文化树立品牌的创新探索。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文化已经融入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在助力产业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者或游客作为旅游的主体,是旅游的核心要素之一,被《韦氏词典》定义为“为了愉悦或文化而旅行的人”。工业旅游可以简单地界定为以工业场所为旅游目的地的专项旅游。以工业场所为旅游目的地,是工业旅游得以确立为一种独立的旅游类别的特性。工业旅游是工业文化在产业上的一种体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1]在国家政策规划和大力支持下,以工业文化遗产和工业生产场所为基础的工业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开发工业旅游资源,不仅是把一堆堆的物件集中起来展示,更是要挖掘出它们与人们情感之间的联系,带领人们在怀旧的沉浸式体验中寻找昨天,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开展“能源 .+ 文旅”是国资央企记录、推广、传承自身优秀企业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的有效手段,对于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有积极影响和作用。
二、“能源 + 文旅”现状研究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工业旅游应分为四种类型,即工业企业旅游、工业园区旅游、工业遗产旅游与工业博物馆旅游,前两者主要发生于工业现场,后两者则更多地发生于工业遗址。根据调研,能源企业“能源 + 文旅”主要发生场地为“工业现场”,特别是在建在运项目以新能源项目为主的,项目所在场址所在地自然风光条件普遍优异。能源企业具有开发“能源 .+ 文旅”潜质的项目均具有自身特色,基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具备开发潜质尚未开发的,每年接待各类参观、调研、采访等活动,以“大国重器”的形象广受关注;第二类已建成或正在开发项目,部分场址位于已开发旅游景区或已正式开展文旅相关,以这些能源企业项目为对象开展研究具有多样性优势。
工业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是工业与旅游业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业态。半个世纪以来,工业旅游在一些发达国家方兴未艾,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
在我国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日益引起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瞩目,但因企业专业领域不同,项目运营管理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以某能源央企在广西的下属AAA级景区为例,调研发现,该景区存在资源配置率低、后劲发展不足、团队运作不畅、文化内涵欠缺等问题。景区内设施陈旧,项目单一、设施落后;景区收入以门票收入为主,缺少其他的收入来源;市场竞争力不强,公司创新动能不足、市场应变能力不强;运营质效、科学管理水平与新时代要求差距较大,风险防控意识有待提升;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意识、认识、观念还不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文脉、文明特征协调不够,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风民俗等要素未能充分开发挖掘。
三、以文化赋能企业发展新产业的思考与启示
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总书记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提出使命任务。要发展旅游,就要以文化激活发展动能,能源央企要在探索“党建 + 文旅 + 清洁能源”融合发展模式上下功夫,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让游客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坚持党建引领,深挖“四个文化”,筑牢“文旅+清洁能源”的“根”与“魂”。
以璀璨的“红色文化”之魂,丰富发展途径。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文旅深度融合的新颖形式,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深度挖掘属地革命故事的内涵,加强与属地其他红色景点的联动,策划形成红色经典旅游路线。
以多彩的“民俗文化”之情,拓宽发展空间。要结合当地民俗文化,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系列活动,吸引游客参加,让游客深入体验特色文化的魅力。
以纯净的“绿色文化”之光,点亮发展底色。有专家预测认为,我国国民旅游的发展正处于西方大众旅游日趋式微、新旅游兴起的后大众旅游时期,国民旅游的后发优势也体现在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上,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3]要加强与清洁能源项目联动,打造生态、清洁能源教育基地,积极开发工业研学等方面旅游市场。
以奋进的“企业文化”之力,塑造竞争优势。工业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其吸引物应具有文化性。不过,工业旅游的文化内核是由工业文化决定的。在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分析工业旅游的文化吸引物(Cultural Attractions)之前,必须先回溯工业旅游的本源性的文化内核。工业文化尚无统一的严格定义,但可以认为,工业文化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3]做足企业文化“大文章”,开发企业特色旅文创产品,塑造品牌故事,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推进文化赋能和新产业融合创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资央企会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和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企业发展实际,将文化赋能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才能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外部形象等呈现持续向上的良好态势,为更好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不断提供文化供给。
参考文献
[1] 李青青. 山西省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6. DOI:10.7666/d.D01003632.
[2] 张凌云.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旅游基础理论创新与创建[J].旅游导刊, 2024, 8(4):1-8.DOI:10.12054/lydk.bisu.285.
[3] 彭南生,严鹏.工业文化研究 第3辑 工业旅游与工业研学: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