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数智赋能
李凌晖
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桥北学校 301500
一、背景
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改变着传统语文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为语文教育注人新的活力与智慧。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课堂,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先进的数字教育应用便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1]。希沃白板、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多媒体视频、豆包、即梦 AI 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将数字化教育应用于《春》这一经典课文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希沃白板和 AI智能技术,结合 AR 和多媒体视频,创设一个动态交互的语文课堂。应用的数字技术有:希沃白板、即梦 AI 软件、AR 学院软件、豆包软件。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借助多感官体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语言魅力,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并在体验式学习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和情感共鸣。
二、实施过程
(一)激发兴趣,数字化导入
首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幅用即梦 AI 软件生成的春暖花开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采用了希沃白板的智能投影功能,将《春》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与展现春天自然景象的视频相结合,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运用希沃课堂智能反馈系统中的语音识别功能,实时分析学生的情绪反应,呈现出学生在观看过程中的专注度和情感波动。这一互动不仅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2]。
(二)课文解读,AR 技术应用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重点使用了希沃白板以及手机软件“AR 学院”。将课文中的“春草图”、“春花图”等图景借助希沃白板投影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可以立体地看到文中描写的春草、春花等自然景物,并与其进行互动。同时,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触摸屏幕来调节春草的生长速度,并运用虚拟现实来展示春花的开放过程,将文中所描写的图景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加深了孩子们对文中景物的印象,还增强了他们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力。
(三)深入理解,AI 辅助分析
在课文分析环节,我使用了希沃白板中的 AI 语音识别与文本分析技术。学生在课文朗读的同时,系统对孩子们的朗读语音进行实时分析,给出更加恰当的朗读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的反馈。与此同时,AI 还帮助学生提取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通过生动的例子与图示展示出来。通过使用 AI 语音识别与文本分析技术,让学生在乐中学。
(四)互动反馈,动态语言呈现
在分析“春风”这一段落时,播放用即梦 AI 软件生成的一段视频,结合动态语言模型,生动地呈现了“春风”这一意象的拟人化特点。在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时,通过视频中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轻柔的口型变化,以及与原文高度契合的背景,让春风仿佛真正“在与学生对话”,从而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春风的细腻与柔和,不仅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情感共鸣,增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与理解[3]。
(五)作业布置,豆包课堂延伸
课后,使用豆包智能作业平台发布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份“春天的声音”多媒体作品。在这个任务中,学生不仅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春天景象与个人创意相结合,还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更形象地表达他们对春天的感悟,展示出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春天故事。通过这样开放性的创作任务,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课本,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情感也得到了更自由的表达[4]。
三、主要成效
(一)课堂互动,深化学生思维
通过创新性互动教学模式,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课堂中的多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度参与得到了显著提升,思维的活跃度和思辨能力有了显著增强。在动态语言呈现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课文中的意象,进而提升了其语言感悟力与文学素养,培养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与思维能力。
(二)技术融入,激发创作潜力
借助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本学习层面,而是通过多媒体作品创作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性化的表达,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获得感。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他们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拓展了他们的学习视野,培养了更具创新精神的学习方式。
(三)个性化反馈,促进自主学习
不论是课堂教学过程还是课下的学生反馈以及作业完成阶段,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课上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进行下一环节的动力、期待明显提高。
尤其是课后作业,打破以往常态化的书面作业,借助豆包智能平台的实时反馈功能,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作业质量,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四、反思与改进
虽然数字化技术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和学习趣味,但如果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感性体验不足,尤其是在文学学习中,语言的细腻性和情感的表达往往需要依赖学生对文字的深度感悟。如何在现代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之间找到平衡,避免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过度干扰,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未来的教学中,既要发挥技术的优势,又不失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递和尊重。与此同时,我也将持续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不断调整与优化教学方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为学生创造更富有创新性和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石凤燕.高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现状调查[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李琳琳.数学史融入圆的教学行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4.DOI:10.27267/d.cnki.gqfsu.2024.000643.
[3]朱立宁.虚实融合环境下中职《旅游心理学》具身教学设计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24.DOI:10.27280/d.cnki.gsdsu.2024.001017.
[4]柯瑞红.论语文课教学方法的“出新”[J].语文学刊,2012,(18):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