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路面材料在重载交通条件下的性能研究

作者

龚锐

中城恒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恩施市 445000

近年来,随着物流运输需求的增加,重载交通车辆在公路上的比例显著上升,给道路结构带来更大挑战。传统道路结构和材料已难以满足高频率、高载荷的使用环境,迫切需要开发和应用性能更优的新型路面材料。本文旨在从材料性能出发,探讨其在重载交通环境下的适应

一、新型路面材料的类型与性能特征

1.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结构与优势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通过优化集料级配、添加特定添加剂或采用高模量沥青结合料来构建独特结构。普通沥青混合料模量值通常在 1000-1500MPa ,而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通过结构优化,模量值可达 2000-3000MPa ,在相同荷载下,普通沥青路面变形量可达 10-15mm ,高模量沥青路面变形量仅为 5-8mm ,抗车辙能力显著提升。其集料形成紧密嵌挤骨架,沥青胶浆则均匀包裹集料,增强了颗粒间黏聚力。这种结构赋予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显著优势,其较高的模量值使得路面在承受车辆荷载时,能有效降低变形量,大幅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同时,良好的耐久性让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抵抗环境侵蚀和荷载疲劳破坏的能力更强,减少了维修频次,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在重载交通频繁的道路上优势尤为突出。

2.改性沥青在重载交通中的应用性能

改性沥青是在普通沥青基础上,添加聚合物、橡胶等改性剂制成。在重载交通下,其应用性能表现卓越。改性剂的加入改变了沥青的化学结构与物理性能,显著提高了沥青的软化点,降低了温度敏感性,使路面在高温环境下不易变软流淌,有效减少车辙产生。低温时,改性沥青又能保持较好柔韧性,降低开裂风险。而且,其黏附性增强,与集料结合更牢固,提升了路面抗水损害能力,在频繁承受重载车辆碾压时,能维持路面结构完整性,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普通沥青软化点一般在 40-50°C ,改性沥青添加改性剂后,软化点可提高至 60-80‰ 。普通沥青在低温下柔韧性差,当温度低于 5C 时,开裂风险大幅增加,而改性沥青在- .10C 仍能保持较好柔韧性。在抗水损害方面,普通沥青路面经一定次数水浸后,集料与沥青粘结力降低约 30%-40% ,改性沥青路面粘结力降低幅度则控制在 10%-20% 。

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纤维与基体材料复合而成。纤维作为增强相,均匀分散于基体中。在受力时,纤维承担大部分荷载,利用其高强度特性将应力传递分散,阻止基体材料内部裂缝扩展。同时,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粘结力发挥关键作用,保证两者协同工作。不同类型纤维,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凭借自身独特力学性能,从不同角度增强复合材料。玻璃纤维成本较低,能有效提高材料拉伸强度;碳纤维则在提升强度同时,赋予材料更好的耐久性与抗疲劳性能,共同提升路面材料综合性能,适应重载交通复杂受力环境。普通路面材料拉伸强度一般在 2-5MPa,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能提升至 10-15MPa,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更高达20-30MPa。在耐久性方面,普通路面材料经一定次数荷载循环后,性能衰退明显,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有效延缓性能衰退,显著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二、重载交通条件下的路面性能影响因素

1.重载荷载对路面结构的破坏机理

重载车辆的轴载远超设计标准,其对路面结构的破坏是多方面的。在垂直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层承受过大压应力,导致基层和底基层材料被压碎、变形,引发结构性车辙。当车辆启动、制动或行驶过程中产生水平力时,会加剧路面结构层间剪切应力,破坏层间粘结,致使路面出现推移、拥包等病害。长期反复的重载作用还会使路面材料内部产生疲劳损伤,微裂缝逐渐扩展连通,最终导致路面断裂,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寿命与行车安全。

2.高温与水损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高温环境下,路面材料性能劣化明显。沥青类材料黏度降低,软化点下降,导致路面抗变形能力减弱,容易出现车辙、泛油等病害。同时,高温加速沥青老化,使其性能衰退,粘结力降低。而水损方面,水分侵入路面结构后,会削弱集料与沥青间的粘结力,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引发沥青剥落,形成坑槽。

3.疲劳裂缝与车辙变形的形成机制

疲劳裂缝主要因路面材料在长期重复荷载作用下,内部应力集中区域产生微裂缝,随着荷载循环次数增加,微裂缝逐渐扩展、连接,最终形成宏观裂缝。重载交通下,车辆荷载大、作用频繁,极大缩短了疲劳裂缝产生周期。车辙变形则是由于路面在高温和重载联合作用下,沥青混合料产生流动变形。高温降低了沥青黏度,重载车辆持续碾压使路面材料向两侧挤出,在轮迹带处形成凹陷,严重影响路面平整度与行车舒适性,两者相互影响,加速路面破坏。

三、新型材料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与评价

1.工程案例分析及性能对比

在实际工程中,诸多案例直观展现了新型材料在路面建设中的卓越性能。京台高速安徽段部分重载路段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后,成效显著。通车 4 年以来,该路段路面开裂、车辙、坑槽等病害较采用传统沥青混合料的常规路段减少了 2/3。通过专业检测设备测量,其车辙深度相较于传统路面降低了约 40% ,这意味着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大幅提升,维修次数显著减少,每年路面养护费用降低 30% 以上。

在高温多雨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第六工区,下面层采用高模量天然沥青 HMB-III 作为沥青结合料。经实验室测试及实际观测,该路面的抗水损害能力比普通沥青路面提升了约 35% ,有效减少了因雨水侵蚀导致的坑槽病害,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

通过这些不同类型工程案例的性能对比,清晰地呈现出新型材料在改善路面性能、提高耐久性、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与潜力,为各类路面工程的选材与建设提供了有力参考。

2.新型材料施工适应性与成本评估

新型材料施工适应性因材料种类而异。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施工时,对温度控制要求较高,需精确把控拌合、摊铺与压实温度,以确保材料性能发挥,但整体施工工艺与传统沥青混合料相似,施工人员经短期培训即可掌握。改性沥青施工工艺相对复杂,需专门设备进行改性剂添加与搅拌均匀,但随着技术成熟,施工难度逐渐降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施工时,纤维分散与均匀混合是关键,对施工设备和工艺要求较高。成本方面,新型材料初期采购成本普遍高于传统材料,但从长期维修成本与使用寿命综合考量,部分新型材料具有成本优势,如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虽单价高,但减少维修次数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显著。

四、结语

新型路面材料在重载交通条件下展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为提升道路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通过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本文验证了高模量沥青、改性沥青及纤维增强材料在实际重载道路中的应用潜力。然而,材料推广仍面临成本、施工技术与规范标准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材料性能优化及标准化研究,以实现其在重载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李志强.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在重载道路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21,21(4):56-62.

[2]陈立新,张鹏飞.改性沥青在高温重载交通环境下的性能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20,37(2):88-94.

龚锐,湖北咸丰,1994.10.07,男,土家,中级,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