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的选矿工艺流程及改进措施的探讨
吴黎明
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承德柏泉铁矿 河北承德 067500
1 铁矿选矿工艺流程现状分析
1.1 典型铁矿选矿工艺流程解析
在铁矿选矿领域,典型工艺流程经过长期实践已形成标准化作业框架,其核心环节由破碎筛分、磨矿分级、选别作业三大模块构成。破碎阶段采用三段一闭路流程,粗碎环节使用颚式破碎机将原矿破碎至 200mm 以下,中碎设备选用圆锥破碎机将物料处理至 50mm 粒径范围,细碎段通过高压辊磨机实现粒度进一步细化至 10mm 以下。
磨矿作业采用球磨机与螺旋分级机形成闭路循环系统,通过调整钢球配比和磨机转速,将矿石研磨至- ⋅0.074mm 占比 60%-70% 的适宜选别粒度。分级环节采用水力旋流器对磨矿产物进行精确分级,确保合格粒级物料进入磁选工序。在选别阶段,弱磁场磁选机首先分离出强磁性铁矿物,随后通过中磁场设备回收假象赤铁矿等中磁性矿物,最终采用高梯度磁选技术对微细粒级矿物进行深度回收。对于嵌布关系复杂的矿石类型,常在磁选后衔接反浮选工艺,通过调整十二胺类捕收剂浓度和 pH 值,选择性脱除硅酸盐类脉石矿物。
1.2 现有工艺中的能耗与回收率问题
磨矿工序的能效问题集中体现在钢耗与电耗的双重压力,特别是针对嵌布粒度细化的难选矿石,为达到预定解离度往往需要延长磨矿时间,导致吨矿电耗超出设计值 20% 以上。分级系统的效率衰减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水力旋流器分级质效率的持续下降使得合格粒级循环负荷增加,造成磨机处理能力虚耗。磁选环节的金属损失主要发生在微细粒级矿物回收阶段,现有筒式磁选机对- -30μm 粒级的捕获效率不足 60% ,这部分矿物在尾矿中的流失直接影响综合回收率。更严重的是,矿石性质波动导致磁感应强度调节滞后,造成磁性矿物与非磁性矿物夹杂现象,精矿品位与回收率呈现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
工艺流程的刚性设计难以适应矿石特性的动态变化,这是造成能耗与回收率问题的重要根源。当处理氧化矿与原生矿混合物料时,破碎功指数差异导致破碎机实际处理能力偏离设计值,迫使系统通过降低处理量来维持设备稳定性,间接提高了单位能耗。在选别阶段,矿物解离度与磁场强度匹配度的失谐使得部分已解离的有用矿物未能进入精矿产品,这种选择性损失在矿石嵌布特征复杂的矿区表现得尤为显著。此外,设备老化引起的性能衰减往往被生产管理所忽视,例如磁选机背景场强每年约衰减1.2%1.5% ,这种渐变式劣化直接削弱了分选精度,但常规检测手段难以及时识别。这些问题相互叠加,不仅推高了生产成本,更造成可利用资源的隐性流失,形成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
2 选矿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路径
2.1 智能化分选技术的集成应用
在铁矿选矿技术革新进程中,智能化分选技术的系统集成正推动着生产模式向精细化方向转型。该技术体系以矿石特性智能感知为核心,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动态调控机制,构建起覆盖选矿全流程的智能决策网络。在预选环节,基于机器视觉的矿石分选系统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能够实时解析矿石表面矿物组成与嵌布特征,结合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建立的元素分布模型,实现给矿皮带上的矿石智能分拣。
破碎作业的智能化改造聚焦于能耗优化与粒度控制双重目标。智能破碎系统通过振动传感器阵列实时监测破碎机工况,结合物料硬度在线检测装置反馈的数据,动态调整辊压间隙与转速参数。特别在高压辊磨机组中引入边缘计算模块,能够根据矿石可碎性指数预测模型自主优化辊压压力分布,使破碎产物粒度合格率提升,同时单位能耗显著下降。
在磨矿分级环节,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工艺参数的动态寻优。磨机负荷监测系统通过振动信号分析与电流特征提取,精确识别钢球填充率与物料浓度状态,配合磨矿专家知识库进行给矿量优化调节。分级系统采用多参数融合控制策略,将旋流器给矿压力、溢流浓度与沉砂口磨损度等变量纳入智能分析模型,通过模糊 PID 控制器实时调整操作参数,使分级效率稳定在最优区间。
磁选工序的智能化突破体现在分选精度与适应性提升方面。梯度磁场智能调控装置通过电磁感应强度动态补偿技术,能够根据给矿性质变化自动调整磁系结构参数。在线矿物分析仪与磁选机控制系统形成数据闭环,当检测到微细粒级矿物比例升高时,系统自动增强背景场强并优化矿浆流速,使- ∇⋅30μm 粒级铁矿物的回收效率显著提高。
2.2 尾矿资源化与流程闭环优化方案
尾矿资源化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选矿工艺流程闭环优化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针对传统尾矿库环境风险高、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本研究构建了选冶协同的资源再生体系,通过多级回收与材料化利用双路径实现尾矿价值重构。在金属组分回收方面,开发了梯级磁重联合分选工艺,对尾矿进行粒径分级后,分别采用高梯度磁选机提取残余微细粒铁矿物,配合螺旋溜槽对非磁性矿物中的稀有金属进行重力分选。这种复合回收工艺使尾矿中有价金属的总体回收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降低了后续处理负荷。
流程闭环优化的核心在于建立物质流与能量流的协同循环机制。在废水处理环节,创新采用膜分离与电化学氧化组合技术,实现回用水质的多级净化,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工艺回用标准,形成选矿用水的闭路循环系统。针对尾矿固废特性,研制出胶凝固化材料制备技术,将尾矿与工业副产物按特定比例混合,通过激发剂改性生产出符合建筑标准的胶凝材料。这种材料化利用方式不仅消纳了大量尾矿,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能监控系统的深度集成大幅提升了闭环系统的运行效能。在尾矿输送管道部署矿物成分在线检测装置,实时监测金属流失情况并将数据反馈至前段选别工序,形成动态补偿机制。脱水车间引入智能压滤控制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与滤饼含水率检测仪的联动调节,使尾矿含水率稳定控制在最优区间。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全流程物质流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生产数据,自动优化尾矿处理参数配置,确保资源化过程的经济性与环境安全性同步提升。
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构建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友好型选矿技术体系的核心诉求,确立了三重递进式研究目标。基础层目标聚焦工艺流程重构,通过"多碎少磨"原则的系统实施,突破破碎段能耗瓶颈;技术层目标着力开发智能分选与梯度磁选装置,形成对微细粒矿物的精准回收能力;战略层目标则着眼全产业链优化,构建选冶联合的尾矿资源化模式。研究体系的设计遵循"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系统优化"的技术演化路径,旨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矿选矿技术解决方案,为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周峰.铁矿的选矿工艺流程及改进措施的探讨[J].《冶金与材料》,2023年第 12 期 64-66,共 3 页
[2]孙浩然.铁矿的选矿工艺流程及改进措施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4 年第 15 期 35-37,共 3 页
[3]刘军.姑山极微细粒赤铁矿石选矿工艺流程改进探索试验[J].《金属矿山》,2018 年第 10 期 70-75,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