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教学的中国经典寓言故事英文绘本创作策略探究
李媛媛 吴永宏
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此次研究聚焦于 5 至 12 岁的适龄儿童,充分考虑该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能力。从语言适应性改编角度,对寓言故事文本进行优化,使用符合儿童英语水平的词汇和句式,确保语言的可理解性与趣味性;在文化意象可视化方面,通过精美的插图将寓言中的文化元素生动呈现,帮助儿童跨越文化差异障碍;而认知阶梯化设计,则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理解寓言蕴含的深刻道理。
研究过程中,结合多个具体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提出的策略框架进行可行性验证。旨在为跨文化绘本创作与英语教学资源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助力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让儿童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英语教学、寓言教学、中西文化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1)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新课标》要求)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重要性越发凸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与语言知识的教授,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明确要求,英语教学要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的素养。
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呈现和传承。学生若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即使掌握了扎实的语言知识,在实际交流中也可能遭遇障碍,无法准确理解和表达,造成文化误解。
然而,当前部分英语教学仍侧重于语法和词汇的机械传授,对文化意识培养重视不足。学生虽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成绩,但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下,却难以灵活运用英语,无法深入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深入探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是顺应《新课标》要求,更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全球化需求人才的必然之举。
(2)中国经典寓言的双重价值:语言载体+文化符号
中国经典寓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岁月沉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智慧结晶。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更是具备多维度价值的文化遗产。
从语言层面看,经典寓言以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构建起一个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是极为珍贵的语言学习载体。这些寓言用词精妙、语句凝练,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与典范表达。无论是对汉语词汇的积累、语法的掌握,还是对语言运用灵活性的提升,经典寓言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文化角度而言,经典寓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符号。每一则寓言都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风貌与哲学思想,是古人智慧的高度浓缩。如“守株待兔”传递出对不劳而获思想的批判,“愚公移山”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它们是中华文化的基因片段,通过口口相传、代代延续,维系着民族文化的血脉。
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与多元文化冲击下,中国经典寓言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重视。部分人仅将其视为简单的儿童读物,忽视了其中深邃的文化内涵与语言学习价值。因此,深入剖析中国经典寓言的双重价值,挖掘其在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方面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3)现有英文绘本的痛点:文化失语、语言难度错位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与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当下,英语教育愈发受到重视,英文绘本作为英语启蒙与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儿童英语学习中广泛应用。然而,深入审视现有英文绘本,诸多痛点逐渐凸显,其中文化失语与语言难度错位问题尤为突出。
文化失语是现有英文绘本的一大症结。许多英文绘本在引入国内时,未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的融入与对接,一味照搬西方文化内容,导致中国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在绘本故事里找到与自身文化背景相关的共鸣点。这不仅削弱了儿童对绘本的兴趣,也不利于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融合。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脱离本土文化语境的英文绘本,使得儿童在英语学习时,无法有效借助母语文化的认知基础,形成了文化理解的断层,造成在跨文化交流中,难以用英语准确表达本土文化元素,出现“文化失语”现象。
语言难度错位同样给英文绘本的使用带来困境。一方面,部分绘本语言难度过高,复杂的词汇、冗长的句式以及抽象的表达,超出了目标年龄段儿童的语言认知水平,导致儿童在阅读时困难重重,极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一些绘本语言难度过低,内容简单重复,对于语言能力稍强的儿童来说,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无法有效促进其语言能力的进阶提升。这种语言难度与儿童实际水平的不匹配,极大地降低了英文绘本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
鉴于此,深入研究现有英文绘本文化失语与语言难度错位的痛点,探索优化策略,对提升英文绘本在儿童英语教育中的价值,推动英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绘本创作的核心策略框架
(一)语言层面的适应性设计
1.文本简化原则
在语言学习与教育领域,尤其是针对低龄学习者、外语初学者或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文本简化是提升阅读体验、促进语言理解与吸收的关键策略。而主要通过词汇分级、句式控制、语音韵律这三个维度,能够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本简化体系。
(1)词汇分级:参照 CEFR 框架匹配学段
在语言教育当中,文本简化至关重要,词汇分级是核心。参考 CEFR 框架匹配学段,能实现精准分级。小学低年级对标 A1,学基础高频词,像“father”“run”等;小学高年级对应 A2,增加难度,接触形容词、短语等;中学学段匹配 B1、B2,B1 涵盖学科等专业词汇,B2 有更抽象、复杂的表达。这种匹配让词汇难度契合学生认知,提升教学质量,帮学习者达成语言学习目标。
(2)句式控制:高频重复结构(例:并列句、条件句)
极力简化句式结构,降低句子的语法复杂度。减少长难句和复合句的使用,多采用简单句和并列句。将复杂的修饰成分进行拆分或简化,使句子主干清晰明了。比如,把“门客们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于是提议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简化为“门客们都说一壶酒不够喝,看谁先能在地上画好蛇,谁就先喝”。此外,合理控制句子长度,避免信息过度堆砌,确保学习者能够轻松把握句子核心内容。
(3)语音韵律:押韵、拟声词等可听化设计
通过调整语音的节奏、重音和语调,运用押韵、拟声词等,使文本在朗读时更具韵律感和可理解性。在关键信息处设置重音,引导学习者关注重点内容;运用恰当的押韵、拟声词等设计,增强文本趣味性,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含义。同时,配合简洁明了的词汇和句式,让文本在语音层面更契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提升阅读的流畅性和趣味性。
2.语言学习功能嵌入
语言学习功能嵌入绘本,以便更自然、便捷的促进语言学习。该项目将使用,关键词标注(颜色/字体强化)、功能性插页设计(词汇表、语法提示卡)以及可扩展的对话泡泡(留白填空练习)
关键词标注,主要通过颜色、字体强化来达到刺激视觉效果,也可以从侧面达成美观的情感体验;功能性插页设计,主要通过词汇表、语法提示卡达到学习体验、积累效果,从而成为辅助性学习产物;可扩展的对话泡泡,主要包括留白填空练习,扩展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巩固所学知识。
(二)文化意象的可视化转译
1.典型文化符号的保留与解释
物质文化(如类似于"蓑衣""石磨"的插图注解)
精神文化(如类似于"愚公精神"通过角色表情动态呈现)
2.跨文化认知桥梁构建
(1)设有中西寓言对比栏目,如《龟兔赛跑》vs《守株待兔》
(2)隐喻的双向阐释,如《井底之蛙》的普世性解读,《画蛇添足》与锦上添花的分析判断
结语与展望
在绘本创作中,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紧密相连。剖析其耦合机制发现,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可让文化传递更易被接受,借助文化传播规律又能为语言学习构建生动语境,二者相辅相成。
未来,绘本创作机遇满满。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生成,能依据读者特征精准定制内容,适配语言教学,精准传播文化。双语平行文本对照阅读模式,方便读者对比语言、对照文化,提升学习效率,增进文化理解。
此外,VR、AR 等新兴技术与绘本的融合也值得探索,可打造沉浸式体验。这些创新将使绘本在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上释放更大价值,助力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蔷,王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编写培根铸魂英语教材——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新教材编写思路与使用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24,(12):10-16.
[1]李民.外语教育学视角下我国英语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南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5,8(01):34-44.DOI:10.20083/j.cnki.fleic.2025.0005.
[2]周婷.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5,(05):66-71.
[3]郑程橙,王永祥,张智义.小学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内涵指向与设计策略[J/OL].天津师 范大学 学报 (基础 教育 版),1-6[2025-03-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315.G4.20250116.141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