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高炉上料环节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徐刚
通化钢铁集团大栗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白山 134602
1 高炉上料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解析
1.1 电气自动化核心技术在物料输送中的应用原理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物料输送中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原料称量、配比和运输过程的精准控制。系统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中枢单元,协调各执行机构完成预定工艺流程。当原料进入输送系统时,称重传感器实时采集物料重量数据,并将信号传输至 PLC 处理单元,通过与预设配比参数的智能比对,自动调节给料阀门开度和皮带输送速度。这种闭环控制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操作中常见的原料配比偏差问题。
在物料运输动态调控方面,系统采用分布式传感网络实时监测输送状态。安装在输送带关键节点的振动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能够精准捕捉物料堆积厚度、运输速度等参数变化。当检测到物料分布不均或输送带负载异常时,PLC 控制单元立即启动自适应调节程序,通过变频器调整电机转速,确保物料输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设备健康管理方面,系统集成智能诊断算法对关键部件进行状态监测。通过对电机电流波动、轴承振动频谱等特征参数的持续分析,建立设备运行状态的数字孪生模型。当采集数据与标准参数出现偏差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并生成维护建议。例如,当减速机齿轮箱振动频率超出安全阈值时,系统立即提示维护人员进行预防性检修,避免突发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
1.2 智能称量系统与配料精度的技术突破
智能称量系统的技术革新彻底改变了传统配料作业模式,通过传感技术与控制算法的深度整合,实现了原料配比精度的突破性提升。该系统以高精度称重传感器为基础单元,配合分布式控制系统架构,构建起覆盖原料入库到输送全流程的精准计量网络。当原料进入配料仓时,称重传感器实时采集重量数据,其测量精度可达 ±0.1% 级别,有效解决了人工目测或机械秤计量存在的系统性误差。
在配料控制环节,系统采用多级校验机制确保配比精度。主控单元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自动生成配料方案后,首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进行虚拟验证,排除超差风险后再下发执行指令。执行过程中,称重传感器与流量计形成双重数据校验通道,当检测到实际投料量与理论值偏差超过 0.5% 时,系统自动启动动态补偿程序,借助伺服电机精准调节给料阀门开度。这种闭环控制机制使焦炭与矿石的配比误差较传统工艺降低约 80% ,显著提升了高炉内化学反应稳定性。
技术创新亮点集中体现在动态校准机制的建立。系统内置的自适应补偿算法能够自动修正环境温度波动、机械振动干扰等影响因素。在皮带输送环节,通过安装矩阵式称重单元,结合速度传感器实时计算瞬时流量,有效消除了传统静态称量存在的物料抛洒误差。同时,系统开发了智能容错功能,当个别传感器出现异常时,可自动切换备用检测通道并发出维护警报,保障连续生产的可靠性。
2 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设计与实施路径
2.1 基于 PLC 的分布式控制策略创新
在冶金行业智能化转型进程中,分布式控制策略的构建成为实现高炉上料精准控制的关键突破。本研究提出的分层递进式控制系统架构,将传统集中式控制模式革新为功能分区的模块化体系。该体系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核心枢纽,通过设备层、控制层、监控层的三级架构设计,实现了原料输送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
设备层配置分布式 I/O 模块,在原料仓、称量斗、输送带等关键工位部署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物料重量、设备温度、运行速度等参数。控制层采用多台 PLC 协同作业模式,主站 PLC 负责全局协调与逻辑运算,从站
PLC 分管区域设备控制,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数据互通。这种设计大幅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当某个工段出现异常时,相关 PLC 可自主启动应急程序,避免故障扩散影响整体运行。
技术创新的核心体现在控制策略的模块化重组。将复杂的上料工艺流程分解为原料识别、动态称量、路径规划、速度调节等独立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专属控制程序。通过标准化通讯协议实现模块间数据交互,既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又为后续工艺调整预留了扩展空间。
系统实施过程中特别强化了实时监控与智能诊断功能。监控层配置的人机界面(HMI)将输送带运行状态、料仓库存量等关键参数进行可视化呈现,操作人员可通过趋势图直观掌握生产动态。故障诊断模块采用规则引擎技术,预设 132 种常见故障处理预案,当检测到电机过载或皮带跑偏时,系统自动执行降速运行并触发声光报警,同时推送故障定位信息至维修终端,显著缩短了故障排除时间。
2.2 工业物联网在设备联动中的实践应用
在冶金生产场景中,工业网为设备协同作业提供了全新的实现路径。通过在输送系统各节点部署智能传感装置,构建起覆盖原料仓、称量设备、输送机械的工业网络,有效解决了传统设备间信息孤岛问题。当焦炭从原料仓向高炉运输时,安装在料斗的重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投料量,振动传感器捕捉皮带机运行状态,温度传感器检测轴承发热情况,这些数据通过工业网关实时上传至中央控制系统。
设备联动的核心在于建立统一的数据交互协议。系统采用 OPC-UA 通讯标准,使不同品牌、型号的输送设备能够实现指令互通。当主控单元接收到原料配比指令后,自动协调给料机、皮带秤、转运皮带等设备的启停时序。例如焦炭输送任务启动时,系统首先唤醒对应料仓的振动给料机,待称量斗达到预设值后,再联动开启转运皮带和提升机,形成无缝衔接的物料输送链。
实践应用中特别强化了异常工况的协同处置能力。当某个输送节点出现堵料报警时,物联网系统立即执行三级响应机制:首先自动降低上游设备运行速度,防止物料堆积加剧;其次启动就近疏通装置进行故障处理;若 10 秒内未恢复正常,则按预设顺序关停关联设备。这种智能联动机制有效避免了传统人工处置中常见的"越处理越故障"现象,显著降低了设备损伤风险。
在设备维护方面,工业网整合了视频监控、红外热成像等多维度数据。当发现炉顶或槽下设备动作异常时,检修人员可调取监控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精准定位故障点,大幅提升了检修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实现原料配比的动态优化,通过自动化控制消除人为操作误差,确保入炉原料的化学成分配比精确可控。其次建立输送过程的闭环调控机制,依托实时数据采集实现设备运行参数自动校正,最大限度减少无效能耗。再者完善设备健康管理系统,借助智能诊断技术实现故障预警与预防性维护。最终形成具备自感知、自决策能力的智能化上料系统,为冶金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毅.炼铁高炉电气自动化系统基本配置及其功能和优点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 年第 8 期 102-103,共 2 页
[2]韩国新.自动化生产系统在炼铁工厂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19年第 5 期 136-137,共 2 页
[3]赵国龙.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5 年第 1 期078-081,共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