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运用四川童谣资源开展幼儿园活动的思与行

作者

刘琳茹

广汉市第一幼儿园

摘要:本文针对四川童谣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情况展开探究,分析当前四川童谣资源融入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探究有效策略与路径,提出实践创新方案。四川童谣是地方文化瑰宝,具有独特教育价值,通过合理规划、创新整合、多元参与等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推动区域特色幼教体系构建,对传承地方文化、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四川童谣;幼儿园活动;资源应用

引言:童谣是民间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浓厚乡土气息与文化智慧,四川童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韵律鲜明、趣味盎然,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发展需求。新课程背景下,挖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已成为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重要方向。通过聚焦四川童谣资源开展幼儿园活动现状与问题,探索实践策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幼儿园活动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元文化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四川童谣资源开展幼儿园活动的现状分析,问题探究

四川地区童谣资源丰富多彩,内容涵盖生活百态、自然认知、行为习惯、情感表达等诸多方面。现阶段部分幼儿园已初步尝试将四川童谣引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晨间活动、音乐律动、语言表达、游戏环节等。然而目前四川童谣资源在幼儿园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教师对四川童谣认识不够全面,收集整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多停留于零散选用阶段,未能形成完整资源库;童谣运用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简单朗诵、演唱为主,缺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童谣活动组织缺乏针对性,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接受能力与兴趣特点,活动设计欠缺深度;家园社区协同不足,童谣资源挖掘渠道单一,社会参与度低,导致童谣文化传承效果有限。

造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幼儿园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童谣资源建设未纳入园所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对童谣文化内涵理解不深,缺乏本土文化探究意识与能力;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区域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导致资源获取困难;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有效评估标准,难以对童谣活动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滞后,过分关注知识灌输,忽视幼儿主体性,活动互动性不强;童谣选择标准模糊,内容筛选缺乏科学依据,有时出现与幼儿生活经验脱节现象;活动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视角,难以全面反映幼儿参与情况及成长轨迹。

二、四川童谣资源融入幼儿园活动的策略思考,路径探索

针对现状问题,需要构建系统化融入策略实现四川童谣资源有效应用。加强资源建设,建立完善童谣资源库。幼儿园组织教师深入社区、农村,通过走访老人、查阅文献等方式,广泛收集整理四川不同地区童谣,按主题、内容、适用年龄等进行分类编目,形成结构化资源体系;邀请民俗专家等参与指导,提升资源质量,确保文化真实性与教育适宜性。优化活动设计,构建多元化应用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将童谣融入各领域活动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童谣活动吸引力。运用多媒体技术、项目学习法等现代教学手段,将童谣与绘本阅读、美术创作等活动有机结合,拓展童谣应用广度;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自然情境中感受童谣魅力;引入游戏化学习策略,设计互动游戏提高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加强家园社区协同,构建广泛参与机制。建立童谣共享平台,鼓励家长、社区成员提供家乡童谣,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格局;组织童谣进家庭活动,指导家长与幼儿共同诵读、演绎童谣,延伸教育效果;开展童谣文化节等主题活动,邀请社区老人进园讲述童谣故事,搭建代际交流桥梁。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童谣应用能力。组织教师参加童谣文化专题培训,深入学习童谣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开展园本研修,通过共同备课、观摩评课等形式,交流童谣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开展行动探究,针对童谣活动实施过程中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健全评价机制,确保童谣活动实效性。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从幼儿参与度、兴趣维持、能力发展等维度评估活动效果;采用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幼儿参与童谣活动过程中表现与成长;建立反馈调整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改进活动设计与实施方法。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四川童谣资源深化幼儿园活动的实践创新,成效反思

在理论指导与策略支持下,幼儿园通过多种创新实践形式深化四川童谣资源应用。一方面打造特色课程,构建童谣主题活动序列。比如策划童谣话礼仪教育活动,从童谣中提炼文明行为准则,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创新表现形式,丰富童谣呈现方式。如组织童谣小小说书人活动,鼓励幼儿运用绘本、手偶等辅助工具讲述童谣故事。拓展应用场景,扩大童谣影响范围。如设置童谣角,提供童谣绘本、音频材料、表演道具等,创造自主探索环境。促进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如开展童谣文化交流展,邀请不同区域幼儿园展示童谣活动成果,促进互学互鉴。

四川童谣资源深度融入幼儿园活动带来显著成效:幼儿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升,词汇量增加,表达更加流畅;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激发,能够进行简单童谣改编与创作;文化认同感增强,对家乡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社会性发展良好,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技能提高。教师方面,本土文化意识增强,主动挖掘、探究地方文化资源;教学能力提升,活动设计更加灵活多样;专业成长加速,形成独特教育理念与风格。幼儿园方面,办园特色凸显,形成具有地方文化底蕴课程体系;社会声誉提升,获得家长、社区认可;文化传承功能强化,成为地方文化保护传播重要阵地。

结论:四川童谣是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教育价值与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育质量,更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推动地方文化传承。通过分析现状问题,提出系统化融入策略,探索创新实践路径,为四川童谣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有效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四川童谣文化内涵挖掘,细化不同年龄段应用指南,加强区域合作网络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机制完善,推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幼儿园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钱明娟,王怡萍.运用童谣资源开展幼儿园活动的思与行[J].新课程研究,2024,(S2):102-104.

[2]代子静.本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开展童谣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23,(Z1):51-52.

[3]方霞.民间童谣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2021,(3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