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红色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费騋闯 崔影
沈阳大学 沈阳大学研究生
一、沈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沈阳是东北区域典型的红色城市,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历史上,沈阳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既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元点,也是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重要的战役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沈阳又传承和发展了红色文化基因,塑造了区域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1]。沈阳市有多处红色景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满州省委旧址纪念馆、沈飞航空博览园、中国工业博物馆等[2]33 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反映了不同时期沈阳人民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光荣历史。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注重合理利用,通过展览、教育活动等形式,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3]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其红色文化融合了各民族独特元素。
二、沈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一)沈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政策扶持方面
2022 年,辽宁省规划打造沈阳红色旅游核心区,欲将沈阳建设成全国红色旅游关键节点城市、复合型红色旅游目的地及集散地。2023 年,沈阳发出深挖英雄城市内涵、塑造英雄城市形象的号召,借助红色资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遗址保护方面
沈阳扎实开展红色遗址保护修缮工作。2021 年,沈阳市出台《2021 年沈阳市红色旅游开发和宣传方案》,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系统布局全市红色点位,将红色革命遗址保护融入城市更新改造,推进连片开发项目,明确开发原则与利用方向,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革命文物,并在遗址周边建立陈列馆展示可移动革命文物,方便群众参观学习。
3.创新发展方面
为吸引年轻群体,激发红色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助力,沈阳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在科技融合上,大力推行“红色文化 + 科技”,如 2023 年 9 月 8 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运用VR 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吸引大量年轻人和青少年儿童,借助全息投影、立体电影等科技手段,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并实现线上参观。
(二)沈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红色资源联动整合效能不足
沈阳市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但空间联动与功能整合存在明显短板。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为例,二者直线距离仅3.2 公里,却因缺乏系统性串联设计,后者长期处于“近在咫尺却鲜有人知”的状态。沈阳“老北市”作为热门文旅地标,其正门对面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常被游客忽略,反映出核心文旅区域与红色资源点的融合度不足。
2.红色文化品牌价值链有待拓展
尽管“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等载体已形成一定知名度,但沈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停留在“场馆参观”的初级阶段。文创产品设计同质化、产业创意园区建设滞后、红色 IP 文艺创作与教育基地运营模式单一等问题突出,尚未形成“资源—产品—品牌”的完整价值链。
3.红色文化发展支撑体系薄弱
学术研究与人才储备的双重短板制约了沈阳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播。当前,革命遗址与文物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学术论文数量稀缺,跨学科研讨机制缺失,导致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论阐释与时代转化不足。此外,人才结构失衡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创意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AR/VR 技术应用、线上展厅开发等创新传播手段的落地;另一方面,基层讲解人员与运营团队能力参差不齐,传统说教式讲解难以契合年轻群体的文化消费习惯,亟需构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三、沈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
(一)深化红色资源联动整合
沈阳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但协同不足,需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空间与功能整合。针对“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老北市”与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等邻近点位,编制联动开发规划,设计 “抗战历史深度体验”“党史初心探寻”等主题线路,通过统一导览、跨馆联票、场景串联,打破单点孤立困境。在“老北市”等商圈嵌入红色微场景,设置导览地图、举办“商圈红色课堂”,推动文旅流量向红色教育资源转化,实现热门地标与红色节点共生共融。
(二)拓展红色文化品牌价值链
针对红色资源开发层次浅、品牌附加值低问题,以“核心IP 挖掘—衍生业态拓展—营销创新”为主线构建产业生态。聚焦“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载体,开发系列红色IP,如沉浸式“航空报国”主题研学课程,形成场景体验与知识输出结合的立体化产品。
此外,可以延伸产业链,设立“沈阳红色文创设计大赛”,鼓励开发“抗联印记”盲盒、“工业记忆”徽章等特色文创,推动向文化消费品转型。规划建设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影视、动漫企业入驻,孵化纪录片、网络剧等内容产品,打造“红色IP 孵化基地”。
(三)夯实红色文化发展支撑体系
破解学术研究滞后、人才技术短缺问题,构建 “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科技赋能”支撑体系。
学术方面,依托高校成立 “沈阳红色文化研究院”,专项研究东北抗联精神、老工业基地红色基因,发布发展白皮书,推动成果转化为展览、课程、文创素材。建立专家库,邀请多领域专家参与遗址保护开发论证,确保专业性与创新性。
人才培养实施“红色文化人才专项计划”,与高校合作开设“红色文化产业管理” 等专业方向,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定向培养研学导师、数字策展人等紧缺人才。开展从业人员专项培训,引入AR 导览、虚拟讲解等智能工具,推动服务模式转型。设立人才补贴,吸引高端创意与技术人才,破解人才难题。
科技赋能建设“沈阳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运用 3D 扫描、VR 建模实现旧址全景存档,开发“云游红色地图”小程序,实现线上参观互动;还可提供 AI 数字人实时解答,开发个性化语音导览、智能定位推送、随身私人讲解等定制化服务,引导用户按照路线和内容进行参观[4]。在重点场馆试点沉浸式项目,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全息投影还原历史、中国工业博物馆虚拟生产线体验,通过科技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为传承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结语:2024 年,习近平在《求是》上发表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5]。”沈阳红色文化资源是城市精神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本研究针对其开发中的整合不足、品牌链短、支撑薄弱等问题,构建了资源联动整合、品牌价值链拓展、发展支撑体系夯实的三维策略,为破解“碎片化保护、浅层次开发”提供路径。未来,沈阳可依托国家战略机遇,深化“红色 + ”跨界融合,聚焦年轻群体创新体验形式,让红色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标识与经济动能,为同类城市提供借鉴,助力红色文化传承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大伟.赓续沈阳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爱国情怀培养路径[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十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科技学院,2021:250-252.DOI:10.26914/c.cnkihy.2021.009862.
[2] 崔剑生.关于沈阳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23,25(03):58-60.
[3] 蔡晓楠,史镜宏.沈阳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二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类三等奖.辽宁中医药大学,2024:42-45.DOI:10.26914/c.cnkihy.2024.057206.
课题项目:本文是沈阳市 2024 年社会科学课题《沈阳红色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开发利用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SYSK2024-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