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会计专业“翻转课堂+混合教学”融合模式探究

作者

陈刚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南京交通中等专业学校 210049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会计行业的深度融合,传统“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会计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业财融合”人才培养需求。翻转课堂通过“课前知识传递+课中能力提升”重构学习流程,混合教学借助“线上线下联动”优化资源配置,二者融合可有效解决会计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割裂的问题。本文结合会计专业特点,探讨“翻转 + 混合”模式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提供新思路。

一、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知识传递单向化,学生主体作用缺失

传统会计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会计准则、账务处理等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互动交流。例如,《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教师常采用“板书 + 例题”模式讲解借贷记账法,学生仅能机械模仿分录编制,难以理解经济业务本质。调研显示, 72% 的学生认为传统课堂“参与感低”, 48% 的学生对复杂会计业务“理解困难”。

(二)实践教学虚拟化,与真实业务场景脱节

会计实践多依赖校内模拟软件,如用友ERP 系统,但虚拟环境与企业真实财务流程存在差距。例如,学生在模拟实训中仅能完成标准化账务处理,却无法接触发票审核、纳税申报等实际操作中的异常情况处理。某高校调查显示, 83% 的会计毕业生认为“课堂所学与岗位需求存在断层”,入职后需3-6 个月才能适应真实工作场景。

(三)技术应用表层化,数字化工具整合不足

会计教学对大数据、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停留在理论介绍层面,缺乏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例如,《管理会计》课程中,教师虽提及Python 数据分析工具,但学生仅能完成简单的数据录入,未参与过“数据清洗-模型构建-决策支持”的完整流程,导致技术工具与会计业务“两张皮”。

二、“翻转课堂 + 混合教学”融合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首先,开发“微视频 + 任务清单”学习包,聚焦单一知识点(如“坏账准备核算”),以5-8 分钟微视频解析核心内容,配套3-5 道测试题检验学习效果。例如,《中级财务会计》课前学习包通过微视频讲解“金融资产分类”规则,系统自动统计测试错题率,教师据此调整课中讲解重点。同时,依托AI 算法实施差异化预习引导,为基础薄弱学生推送会计原理动画,为能力较强学生提供国际会计准则对比资料,某班级课前知识掌握度标准差因此缩小 19‰

其次,设计“问题链 + 场景化”互动活动,围绕课前共性问题(如“存货减值计提逻辑”)展开递进式讨论。以《成本会计》为例,教师结合制造企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市场价格波动对存货跌价准备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模拟财务主管决策)深化理解。引入“双师协同”模式,邀请企业财务人员线上分享实战经验,如《审计学》课堂中,企业审计师通过视频连线讲解存货监盘流程,学生线下分组设计监盘方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最后,布置“项目制”综合作业,结合会计职业场景设计跨章节任务。如《财务报表分析》要求学生选取上市公司年报,运用比率分析等方法撰写报告并录制讲解视频。建立“线上社群”延伸学习生态,教师定期发布行业动态(如财政部政策解读)、组织案例讨论(如“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分析”),学生实时互动交流,形成课堂外持续学习氛围。

(二)技术赋能智能交互平台

首先,搭建集成“学习+管理 + 分析”功能的教学平台,涵盖视频播放、在线测试、数据统计等模块。教师通过“学习轨迹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微视频观看时长、测试正确率等数据,学生可查看个人薄弱知识点报告。接入用友NC、金蝶云星空等企业级财务软件教学版,支持学生模拟集团账务处理、合并报表编制等复杂业务,实现校内实训与岗位技能的无缝对接。

其次,引入 AI 答疑机器人,24 小时自动回复“递延所得税资产核算”等常规问题,某高校测试显示其可解决 68% 的基础疑问,释放教师精力聚焦深度教学。构建 VR 财务虚拟车间,学生佩戴设备进入“虚拟财务部”,完成原始凭证审核、报表装订等全流程操作,《基础会计》实训数据显示,操作失误率较传统模拟降低 32% 。

最后,开发“智能预警+个性化推荐”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学生学习数据,自动识别学习异常状态(如连续3 次测试低于60 分)并触发预警,教师可针对性介入指导。同时,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推送个性化资源包,例如对“财务报表分析”模块薄弱的学生,自动推荐相关案例解析微视频与拓展阅读材料,实现“精准补漏”。

(三)建立过程与能力多维评价

首先,开展过程性评价:强化学习轨迹。课前评价占比 30% ,涵盖微视频完成率、测试正确率及预习笔记质量,系统对重复观看重点段落(如“收入确认五步法”)的学生给予积分奖励。课中评价占比 40% ,通过“同伴互评 + 教师点评”综合考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表现,如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评分占 30% 、教师评分占 70% ,减少单一评价偏差。

其次,开展成果性评价:聚焦职业能力。期末项目考核占比 30% ,要求学生完成“企业全年度账务处理与报表分析”等综合任务。以《会计信息化》为例,学生需运用用友U8 系统完成全流程操作,系统自动评分(凭证准确率、报表勾稽关系)占 60% ,教师对报告逻辑性、创新性评分占 40‰ 推进“课证融合”,将初级会计师、智能财务师(FIPA)考试内容纳入评价。

三、“翻转课堂+混合教学”融合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完善教学管理与激励政策

建立混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翻转课堂教学规范》《线上线下资源建设标准》等制度,明确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职责,定期开展教学督导与学生满意度调查。设立教学创新激励基金。对参与融合模式改革的教师给予课时补贴、教改项目优先立项等支持。

(二)技术保障:升级基础设施与培训体系

加强数字化硬件建设。配置 VR 实训设备、智能交互黑板、云计算服务器等,确保线上平台与虚拟仿真环境稳定运行。开展教师技术能力培训。定期组织 RPA 应用、VR 课程设计、学习数据分析等专题工作坊,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三)文化保障:培育“创新导向”的教学生态

推动教师角色转型。通过教研活动、经验分享会等,引导教师从“知识垄断者”转向“学习设计师”。例如,某高校定期举办“翻转课堂优秀案例评选”,邀请获奖教师分享经验,形成“以老带新、共同创新”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通过课程思政融入、职业规划引导等,让学生认识到混合学习对职业发展的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 + 混合教学”融合模式通过重构学习流程、整合多元资源与强化技术赋能,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径。实践表明,该模式可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深度与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华.翻转课堂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会计教育研究,2023(2):78-85.

[2]张明.混合教学模式下会计实践教学创新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22(4):56-63.

[3]陈敏.智能财务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