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金属铸造缺陷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作者

杨勋刚 阳家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 621907

金属铸造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的材料成形方法,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金属制品制造。但由于铸造过程涉及高温、流动、凝固等多个复杂物理过程,各类缺陷极易发生,成为制约铸件质量和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常见缺陷,研究其产生机理并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对于提高铸件合格率、降低返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铸造缺陷的类型、成因与治理措施展开讨论,以期为铸造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常见金属铸造缺陷类型及表现

1. 气孔、缩孔与缩松缺陷

气孔是在金属液凝固过程中,因气体未能及时排出而在铸件内部形成的孔洞。气孔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大小不一。其产生会降低铸件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疲劳强度。缩孔则是由于金属液在凝固时体积收缩,在铸件厚壁处或最后凝固部位形成的集中孔洞,形状不规则且内壁粗糙。缩松是细小分散的孔洞,分布于铸件内部,严重影响铸件的气密性和力学性能均匀性。例如在铝合金铸造中,气孔常因熔炼时吸气过多或浇注时卷入气体产生;而缩孔和缩松与铸件凝固顺序及补缩不足密切相关。

2. 夹杂、偏析与砂眼问题

夹杂是指铸件中混入的外来杂质,如熔渣、氧化物等。这些夹杂会破坏铸件的连续性,降低其强度和韧性。偏析分为宏观偏析和微观偏析,宏观偏析表现为铸件不同部位化学成分不均匀,微观偏析则发生在晶粒尺度上。偏析会导致铸件各部位性能不一致,影响使用性能。砂眼是型砂或芯砂在浇注过程中卷入金属液,在铸件内部形成的孔洞,孔壁粗糙并粘附有型砂。在铸钢件生产中,若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易使熔渣等夹杂进入型腔,同时砂型紧实度不足会引发砂眼缺陷。

3. 裂纹、冷隔与浇不足现象

裂纹是铸造缺陷中危害较大的一种,分为热裂纹和冷裂纹。热裂纹在高温下产生,沿晶界分布,形状曲折;冷裂纹则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穿晶扩展,一般呈直线状。裂纹显著降低铸件的承载能力。冷隔是金属液在充型过程中,两股或多股金属流未能完全融合而留下的缝隙,常出现在铸件表面,影响外观和密封性。浇不足是由于金属液充型能力不足,导致铸件未被完全填充,尺寸不完整。如在复杂结构的铜合金铸件铸造时,因充型阻力大,易出现冷隔和浇不足现象,而合金成分不合适及冷却过快则易引发裂纹。

二、铸造缺陷的成因分析

1. 熔炼与浇注过程中的控制因素

在熔炼阶段,熔炼温度、时间控制不当会影响金属液质量。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金属液吸气过多,增加气孔产生几率;熔炼时间过长会使合金元素烧损,影响成分均匀性。浇注过程中,浇注温度、速度和压力至关重要。浇注温度过低,金属液流动性差,易产生冷隔、浇不足缺陷;浇注速度过快或过慢,可能导致金属液卷入气体或充型不顺畅。例如在铸铁熔炼时,若炉料不洁净,带入大量杂质,且熔炼过程中脱氧、除气不充分,浇注时就容易出现多种缺陷。

2. 模具设计与冷却系统的影响

模具设计不合理是造成铸造缺陷的重要原因。模具结构复杂度过高,可能导致金属液充型困难,形成浇不足或冷隔。模具的脱模斜度、圆角半径等参数设置不当,会影响铸件脱模,甚至引发裂纹。冷却系统对铸件凝固过程有显著影响。冷却不均匀会造成铸件各部位收缩不一致,产生热应力,进而引发裂纹。例如在压铸模具设计中,若冷却水道布局不合理,铸件局部冷却过快或过慢,就容易出现缩孔、缩松及变形等缺陷。

3. 合金成分与杂质控制问题

合金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会改变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流动性等。如铝合金中硅含量过低,会降低其流动性,增加浇不足风险;含量过高则可能产生粗大的硅相,降低力学性能。杂质控制不佳也是缺陷产生的根源。杂质会在晶界处偏聚,降低晶界结合力,促使裂纹产生。例如在铜合金中,铅、铋等杂质含量超标,会严重恶化合金的热加工性能,增加热裂纹倾向。

三、铸造缺陷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优化铸造工艺参数与流程管理

合理的铸造工艺参数宛如精密仪器的校准刻度,是预防铸造缺陷的核心所在。借助先进的试验设计方法,搭配计算机模拟分析技术,能精准探寻最佳的熔炼温度、浇注温度、速度以及压力等关键参数。以高温熔炼、低温浇注工艺为例,高温熔炼阶段可使金属炉料充分熔化,杂质有更多机会上浮去除,保证金属液纯净度;低温浇注则能降低金属液吸气量,同时让其在型腔中快速凝固,减少气体析出时间,有效改善充型能力,显著降低气孔、冷隔等缺陷出现概率。在流程管理层面,每一道工序都如同生产链条上的关键节点,需严格规范操作。从源头把控炉料质量,选用优质、洁净炉料,为熔炼奠定良好基础。熔炼时,通过精确控制脱氧剂、除气剂添加量与时间,增强脱氧、除气效果。浇注前,运用电磁搅拌、过滤装置等精炼手段,进一步净化金属液。构建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对熔炼、浇注等全过程实时监测,一旦参数偏离预设范围,立即预警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整个铸造流程稳定、高效运行。

2. 提高熔炼纯净度与成分控制技术

先进的熔炼设备与精炼工艺是提升熔炼纯净度的有力武器。感应电炉凭借其高效、节能且能精准控制熔炼温度和时间的优势,在现代铸造中广泛应用。精确的温度把控可减少合金元素过度烧损,维持成分稳定性。炉外精炼技术更是净化金属液的关键环节,吹气搅拌促使夹杂物碰撞、聚合,加速上浮;过滤技术利用特殊滤网,拦截尺寸各异的夹杂物与气体,大幅提升金属液纯净度。成分控制技术是保障铸件性能的关键。光谱分析等先进检测手段,如同微观世界的精密探测器,能快速、精准测定合金中各类元素含量。以高强度铝合金铸件生产为例,严格依照性能需求,将合金中铜、镁、锌等元素含量控制在极窄公差范围内。一旦检测发现成分偏差,立即通过添加特定中间合金进行微调,确保铸件具备稳定、优良的力学性能,满足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严苛要求。

3. 应用模拟仿真与数字化检测手段

模拟仿真技术犹如铸造过程的虚拟预演平台,在铸造前就能对金属液充型、凝固全过程进行高度逼真模拟。通过输入铸件结构、材料特性、工艺参数等信息,软件可直观呈现金属液在型腔中的流动轨迹、温度场变化以及凝固顺序。以预测缩孔、缩松缺陷为例,模拟软件能精准定位可能出现缺陷的部位,帮助工程师提前优化模具结构、调整工艺参数,如改变浇注系统布局、增设冒口等,从源头消除潜在缺陷。X 射线探伤利用 X 射线穿透铸件,依据不同部位对射线吸收差异成像,清晰显示内部孔洞、裂纹等缺陷;超声检测通过分析超声波在铸件内传播时的反射、折射信号,快速、准确判断缺陷位置与大小。

四、结语

铸造缺陷的产生是多因素、多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深入分析缺陷成因并采取系统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提高铸件的质量与生产效率。未来,随着智能制造与数字化模拟技术的发展,铸造缺陷的预测与控制将更加精准。铸造企业应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推动绿色、高效、智能的铸造模式,满足高性能金属制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刘晓东. 铸造缺陷的成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探讨[J]. 铸造,2021, 70(5): 432-437.

[2]李春燕,赵俊峰. 金属铸造中缩松与气孔缺陷的形成机制研究[J].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22, 42(3):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