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油菜栽培与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作者

李谷存

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411228

油菜是我国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保障食用油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国,我国油菜种植区域广泛,从长江流域到西北高原均有分布。其不仅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还在饲料、生物燃料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在油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始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菌核病、霜霉病等病害以及蚜虫、菜青虫等虫害频繁发生,轻则导致油菜减产、品质下降,重则造成大面积绝收。随着气候变化与耕作制度的演变,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愈发复杂,传统防治手段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与此同时,农户在油菜栽培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技术应用不规范、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生产风险。因此,深入研究油菜栽培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探索科学高效的种植管理模式,对提高油菜生产效益、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油菜栽培与管理要点

1.1 土壤肥力和改良

土壤肥力是油菜生长的基础,直接影响其产量与品质。油菜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 值在 6.5-7.5 之间的微酸性至中性土壤中。播种前需对土壤进行深耕翻犁,深度达 20-25 厘米,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性与透水性。对于肥力不足的土壤,可通过增施有机肥(如腐熟农家肥、堆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每亩施用 1500-2000 公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针对酸性较强的土壤,适量施用石灰进行改良,调节土壤酸碱度,减少铝离子对油菜根系的毒害。此外,合理轮作也是改良土壤的有效方式,与水稻、玉米等作物轮作,可减少病虫害发生,改善土壤结构,维持土壤肥力平衡,为油菜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1.2 播种时间和密度控制

播种时间和密度对油菜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我国油菜种植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冬油菜适宜播种期在9-10 月,此时气温、土壤墒情适宜,利于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可有效避过后期高温与病虫害高发期;春油菜则在3-4 月土壤解冻后播种。播种密度需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种植方式确定,一般甘蓝型油菜直播密度为每亩 1.2-1.5 万株,育苗移栽密度为每亩0.8-1.2 万株。肥力较高的田块可适当稀植,肥力较差的田块则增加密度。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光照、空间和土壤养分,避免因过密导致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细弱,或过稀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确保油菜群体结构合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3 施肥和灌溉管理

科学的施肥和灌溉管理是油菜高产的关键。施肥遵循“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薹肥、巧施花肥”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适量化肥,一般每亩施复合肥30-40 公斤、过磷酸钙25-30 公斤;苗肥在定苗后施用,每亩追施尿素 5-7 公斤,促进幼苗生长;薹肥在抽薹初期施用,每亩追施尿素10-15 公斤、氯化钾5-7 公斤,满足油菜现蕾抽薹期的养分需求;花肥根据植株长势,采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浓度 0.2%-0.3% ),延长花期,提高结实率。灌溉方面,油菜生长需水量较大,但不耐涝,苗期保持土壤湿润即可;蕾薹期和开花期是需水临界期,若遇干旱需及时灌溉,采用沟灌或喷灌方式,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涝,防止根系缺氧腐烂,确保油菜正常生长发育。

二、油菜病虫害防治策略

2.1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面临多种病害威胁,其中菌核病、霜霉病和病毒病是影响其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病害。菌核病堪称油菜生长后期的“头号杀手”,病原菌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待条件适宜时侵染植株,病株茎秆内部形成的鼠粪状菌核会破坏输导组织,致使植株倒伏枯死。防治菌核病需从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双管齐下,选用如中双 11号等抗病品种,通过与水稻、玉米等作物轮作,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生长期间及时摘除病叶、老叶,降低田间湿度和菌源基数;发病初期,使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 50%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抑制病菌扩散。

霜霉病是一种气传性病害,低温高湿环境易诱发,主要危害叶片和茎秆,叶片病斑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死亡。预防霜霉病应注重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保证植株间通风透光,避免田间积水;播种前用 50C 温水浸种10 分钟进行种子消毒,减少病原菌侵染。发病后,可选用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 50% 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000 倍液进行喷雾,每7-10 天喷施一次,连续防治2-3 次。

病毒病的发生与蚜虫传播密切相关,染病植株出现明脉、花叶、皱缩等症状,严重影响油菜生长发育和菜籽产量。防治病毒病的核心在于切断传播媒介,种植前选用抗病毒品种,如浙油50;生长期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蚜虫栖息场所;在蚜虫发生初期,喷施 1.5% 植病灵乳剂 1000 倍液或2% 香菇多糖水剂500 倍液,同时配合吡虫啉等杀虫剂防治蚜虫,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2.2 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油菜常见虫害对植株的直接危害及间接影响不容小觑,蚜虫、菜青虫和小菜蛾是其中的主要“肇事者”。蚜虫凭借刺吸式口器吸食油菜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停滞,更重要的是其作为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可引发大面积病害流行。物理防治方面,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每亩悬挂 20-30块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杀;或在田间铺设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化学防治时,当田间蚜虫数量达到防治指标,可选用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或 20% 啶虫脒可溶粉剂5000 倍液均匀喷雾,重点喷施叶片背面。

菜青虫和小菜蛾以幼虫取食油菜叶片,初孵幼虫啃食叶肉,留下透明斑,大龄幼虫则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影响油菜光合作用和产量。农业防治可通过清洁田园,清除残株落叶,减少虫源;人工摘除卵块和初孵幼虫,降低虫口密度。生物防治利用性诱剂诱捕成虫,干扰其交配繁殖;在幼虫低龄期,选用 16000IU/mg 苏云金芽孢杆菌(Bt)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 20%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这些药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既能有效控制虫害,又能减少对天敌昆虫的伤害,维护农田生态平衡,符合绿色农业发展要求。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农民在油菜种植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栽培管理技巧和病虫害防治策略,促进油菜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从土壤改良到精准播种,从科学施肥灌溉到综合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都对油菜生长至关重要。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农民需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经验,灵活运用这些技术,不断探索创新,实现油菜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助力农业增收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文艳.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25,43(0 3):168-170+176.

[2]宁格,高纯.油菜栽培技术及主要害虫防治[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5,(01):51-53.

[3]乐大林.油菜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J].种子科技,2025,43(01):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