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蒲晓玲

青海省西宁市第九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现状,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学生主体性发挥,课堂互动不足且文化内涵传递浅层化。通过构建探究式合作学习模式,设计层次分明问题情境,组织灵活多样小组互动,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跨文本阅读比较,实现古文教学突破。该方法促进学生批判思维培养,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强化传统文化认同感。建议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评价机制,加强学科整合,持续推进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古文教学领域深化应用。

关键词:探究式合作学习;初中语文;合作互动

引言:初中语文古文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承重要载体,面临诸多挑战。《爱莲说》是初中语文教材经典篇目,蕴含丰富人文精神与思想价值,然教学实践中常见单向灌输、机械训练现象,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约古文教学实效性。探究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契合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通过以《爱莲说》教学为例,探讨探究式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中实践路径与效果评估。

一、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普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与反思。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习惯采用讲解注释、翻译全文、做题训练方式进行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常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空间与表达机会,造成古文学习兴趣低下。课堂互动流于形式,虽然部分教师尝试引入小组讨论环节,但因缺乏明确任务指引与科学分组机制,讨论往往浮于表面,难以形成有效对话。学生参与度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学生沦为旁观者,无法真正融入学习过程。文本解读停留表层,教师过分关注字词句解释与翻译训练,忽视作品思想内涵挖掘与人文精神传承。学生理解《爱莲说》仅限于表面含义,无法感受周敦颐崇高品格追求与高洁情操,更难以将文本精神内化为个人价值观。

评价体系单一,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考试导向,主要通过默写背诵、选择填空等形式检测学生掌握程度,忽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评估。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制约探究精神培养。学科联系不足,《爱莲说》蕴含丰富历史背景与哲学思想,但教学实践中常局限于语文学科范畴,缺乏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知识整合,导致学生获取碎片化知识,无法形成系统认知。现代技术应用不足,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爱莲说》教学仍以传统教材、黑板粉笔为主要工具,缺乏多媒体资源支持与信息技术辅助,无法满足数字原住民学习需求与习惯,影响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

二、探究式合作学习在《爱莲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针对《爱莲说》教学现存问题,通过探究式合作学习模式实现教学突破。构建层次分明问题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文本理解迈向思想探究。比如设置“莲花何以成为美德象征”“周敦颐爱莲主张背后反映何种人生态度”“爱莲精神对现代人有何启示”等问题,激发思考欲望。问题设计应注重开放性、探究性、层次性,避免简单是非判断,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辨空间。组织灵活多样小组互动。采用异质分组原则,依据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搭配学习小组,确保每组成员优势互补。明确角色分工,设立组长、记录员、质疑者、汇报员等岗位,促进全员参与。设计多样化互动形式,如辩论会、角色扮演等,使合作学习富有趣味性。

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跨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将《爱莲说》与《岳阳楼记》《劝学》等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不同作品中体现人格追求表达方式。组织莲文化专题调查,收集古今中外关于莲花描写作品,理解莲花象征意义变迁。通过虚拟情境设计,让学生模拟周敦颐与同时代文人对话,深入理解宋代理学思想。整合多元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引入《爱莲说》书法作品、莲花绘画、宋代历史资料等多媒体素材,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学习体验。利用数字平台建立学习资源库,包含文本解读、背景知识、名家点评等内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与拓展阅读。实施多维度评价激励学习动力,注重学科融合拓展学习视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形成深层次理解。

三、探究式合作学习在《爱莲说》教学中的评价反馈

探究式合作学习在《爱莲说》教学中应用实践表明,该模式具有显著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深化。从学生发展角度看,促进了批判思维培养,学生不再满足于接受现成结论,而是通过质疑、思考、探究过程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周敦颐爱莲思想内涵,提出独到见解,展现较强思辨能力。提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文,学生阅读兴趣明显增强,主动钻研字词句义,探索文本深层含义。他们能够独立翻译理解文言文,把握文章结构特点,领悟作者写作意图,文言文学习由“苦差事”转变为“探宝之旅”。强化了传统文化认同感,通过深入理解《爱莲说》所蕴含君子品格追求,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与认同感。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探究式合作学习模式促使教师角色实现从知识教学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教师需要具备问题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多方面素养,这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能力提升。从课堂生态角度看,探究式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沉闷气氛,形成生动活跃学习环境。学生敢于表达个人见解,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建构知识场所,而非教师单向灌输阵地。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对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中应用探索,揭示了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提出了构建问题情境、组织小组互动、开展跨文本阅读、整合多元资源、实施多维评价等实施策略。探究式合作学习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思维培养,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强化传统文化认同感,改善课堂生态。未来应持续深化探究式合作学习应用,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评价机制,加强学科整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推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德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探析[J].学周刊,2023,(20):112-114.

[2]肖慧芳.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

[3]武天怡.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