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沙漠化防治策略

作者

图力古尔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人民政府

沙漠化作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环境,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治理始终面临“治而复沙、修而再破”的困境。传统的沙漠化防治多依赖工程手段,忽视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导致治理效果短期显著、长期难以维持。为破解沙漠化治理中的“反复难题”,亟需引入更加科学、系统的生态治理理念。“生态优先”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主张将生态系统修复置于首位,以自然演替为主导,推动从“人治”向“顺势”转变。本文试图以“生态优先”为核心视角,探讨其在沙漠化防治中的实践价值及可行路径,构建科学、可持续的治理框架,推动荒漠地区生态系统的根本性恢复。

一、生态优先理念解析

(一)生态优先的内涵与原则

“生态优先”的理念强调在发展与治理过程中应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置于首位,主张在生态退化区域,尤其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应优先考虑生态功能的恢复与自然环境的修复,而非单纯依赖工程手段或短期效益措施。这一理念强调顺应自然规律,通过减少人为干预、保护原生植被、促进自然演替等方式,构建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优先不仅是一种环境治理思路,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安全的根本战略。

(二)生态优先与传统沙漠化治理的对比

生态优先理念与传统沙漠化治理方式在思维和实践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治理多以工程措施为主导,如大规模修筑防风固沙工程、过度引水造林等,虽然短期内可能取得一定成效,但常常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自然演替规律,容易造成“人为干预—生态失衡—再治理”的恶性循环。而生态优先理念强调从工程主导向生态修复主导的转变,主张以自然恢复为基础,通过封育、调节土地利用、恢复植被多样性等方式,实现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和可持续发展。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减少对自然的二次破坏,还能从根本上打破沙漠化治理中反复修复的困局。

二、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沙漠化防治策略

(一)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技术选择

在生态优先理念指导下,沙漠化防治应强调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修复技术,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避免一刀切的治理方式。首先,应以地带性植被为引导,实施封育措施,减少人为干扰,促进土壤水分恢复和本地植被的自然演替,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其次,应在必要时辅以适度的人工干预,如设置生态沙障,以减缓风力侵蚀,同时使用可降解、保水性强的生态材料进行改良,有效提升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还能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逐步恢复,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可持续防治效果。

(二)提升植被恢复质量与多样性

提升植被恢复的质量与多样性是沙漠化防治中落实生态优先理念的关键环节。首先,应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高的本地乡土植物物种,这类植物与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高度适配性,能够在较少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实现自我繁衍和扩展,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原生性与稳定性。同时,通过采用混交林模式,将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科学搭配,不仅能增强植被层次结构,还可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能有效抵御病虫害、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并在风蚀、水蚀等自然压力下保持更强的生态韧性,从而构建一个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

(三)加强水资源生态调控

在沙漠化防治中,加强水资源生态调控不仅是恢复植被的基础条件,更是维系整个生态系统稳定的核心环节。一方面,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应综合考虑地形、水源分布、土壤类型等因素,科学规划区域性节水灌溉网络,推动滴灌、微喷、渗灌等精准灌溉技术的应用。配合雨水收集系统与地表径流拦截措施,可在雨季有效积蓄水源,在干旱季节实现调蓄利用,增强生态系统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应将水资源调控与植被建设统筹考虑,通过种植耐旱植物、恢复湿地边缘植被带等方式,提升生态系统的涵水、保水能力。地下水是维系干旱区生态稳定的“生命线”,必须严格控制开采总量,实施地下水压采、人工补给等手段,防止水位下降导致土地进一步荒漠化。同时,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缓冲区,其恢复与保护有助于调节区域微气候、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应加强对湿地水源、周边水土环境的监测与管理,适时进行生态补水,保障其生态功能正常发挥。

此外,还应加强流域层面的整体水资源管理,推动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建设,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分配与生态用水优先制度,强化水生态红线控制。通过政策、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多维协同,实现从“灌溉为主”向“生态为本”的水资源利用模式转变,切实为沙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水资源保障。

三、结语

沙漠化防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生态工程,单一依靠传统工程治理难以从根本上逆转生态退化趋势。“生态优先”理念的提出与实践,为沙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注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通过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修复技术、提升植被结构多样性、强化水资源生态调控,能够有效重建生态系统稳定性,推动治理方式由“工程控制”向“自然修复”转变。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技术集成与公众参与,以生态优先理念为引领,实现从被动治理向主动修复的根本跃升,为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婧,程伍群.我国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868-7869,7966.

[2]胡春元,桂呈森,闫琳,等.沙漠化本质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2,9(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