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下的应对策略:基于职业能力提升与就业观念转变的双重视角
张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250032
引言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供需结构失衡等多重挑战,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不足;而传统就业观念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选择,加剧了就业困境,本文立足双重视角深入探讨大学生就业应对策略,以期为改善就业现状、推动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良性互动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1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1.1 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融合,强化专业核心能力
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融合夯实大学生专业能力,第一,重构课程体系框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交叉学科知识,增设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课程,例如在传统工科专业中融入数字化设计、智能控制等新兴课程模块,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第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到企业实习形成循序渐进的实践链条,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比重,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或企业实际项目,在实践中锻炼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第三,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创新,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将企业真实案例与课程内容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场景中学习理论知识,邀请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实现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的无缝对接,切实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1.2 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提升岗位实操能力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提升大学生岗位实操能力,第一,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岗位需求细化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企业提前介入人才选拔,通过面试、测评等方式确定订单班学生名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授课,将行业标准、操作规范融入教学环节。第二,打造真实的岗位实践场景,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产品研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与岗位操作规范,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帮助其明确职业方向。第三,完善订单式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从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企业定期反馈学生实习表现,高校据此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1.3 搭建职业技能认证平台,增强就业竞争力
搭建职业技能认证平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第一,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权威认证体系,高校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职业技能标准与认证规范,对不同专业领域细化技能等级与考核指标,确保认证内容贴合行业实际需求。第二,开展系统化职业技能培训,将认证标准融入日常教学,开设专门的技能培训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模拟考核等环节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认证所需知识与技能,邀请行业专家、认证考官开展专题讲座与辅导,提升学生备考效率与通过率。第三,强化认证成果的社会认可度,建立职业技能认证信息数据库,实现认证结果的公开查询与社会共享,将认证结果与就业推荐、评优评先挂钩,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认证,凭借权威证书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有效路径
2.1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合理就业预期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就业预期,第一,构建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规划课程贯穿大学四年,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明确职业方向。第二,创新职业规划教育方式,采用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日、模拟招聘会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职场的直观感受,引入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科学认知自身优势与不足,制定贴合实际的职业规划。第三,建立职业规划跟踪与反馈机制,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实习体验及市场变化,动态调整职业规划方案。
2.2 宣传多元化就业模式,拓宽就业选择视野
宣传多元化就业模式有助于打破大学生传统就业思维定式,拓宽就业选择视野,第一,系统梳理并推广新兴就业形态,高校与就业指导部门应及时关注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催生的新职业,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手册、线上平台等渠道向学生普及新职业的工作内容、发展前景与技能要求,消除学生对新兴职业的认知盲区。第二,挖掘基层与中西部地区就业潜力,政策解读、优秀毕业生事迹分享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 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在锻炼能力、实现社会价值方面的独特优势。第三,鼓励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邀请创业成功校友分享经验,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孵化、资金扶持、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2.3 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培养积极就业心态
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培养积极就业心态,第一,建立专业化就业心理辅导团队,选拔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或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辅导员组成辅导团队,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心理支持,帮助学生缓解求职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第二,构建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就业心理健康课程,普及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挫折承受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心理健康科普文章、心理测试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状态。第三,加强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学生就业心理动态监测机制,问卷调查、日常观察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挑战,避免因心理问题影响就业进程与职业发展。
结束语
总之,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传统就业思维局限,促使大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多元就业形态中找准定位,以更从容的姿态应对就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对接。
参考文献
[1]何小玲,窦洋. 职业本科大学生求职能力提升训练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J]. 山西青年, 2024, (20): 184-186.
[2]李芳,张越洋,赵琳琳.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4, (09): 77-90. 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4.09.007.
[3]肖博.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的分析 [J]. 科教文汇, 2024, (07):16-19. DOI:10.16871/j.cnki.kjwh.2024.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