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探究

作者

苏贵云

石棉县联合小学 四川省雅安市 625000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小学教育阶段生理及心理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应对突发状况能力。若忽视安全管理,极易导致意外事件发生,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进度,更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甚至不可挽回后果。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策略显得尤为迫切,有助于从多层面全面提升校园安全保障水平。

一、识别潜在风险,落实日常防范

小学教室走道各处需隐含各种潜在危机,如高处物品摆放不稳、水电线路破损等极易引发事故。教师应当对校园各区域进行全面巡查,包括教学楼、操场、食堂及卫生间等关键场所,确保场地设施完好无隐患。需针对学生上下学环节展开深入分析,熟悉周边道路交通状况,提前协调交警及社区志愿者配合疏导,将校门口重点路段列入安全巡逻范围。对课外活动项目、体育器材进行专业检测与维护,杜绝因器材损毁引发伤害。通过多方联动,将风险识别贯彻到每一处细节,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基于上述巡查结果,教师需制定针对性极强的防范举措,将风险隐患转化为可操作流程。比如针对高处物品易跌落情况,应对书柜、橱柜顶部区域进行加固,增加防护栏杆,从根本上减少物体坠落可能性;针对教室走廊地面湿滑问题,可在关键节点设置防滑地垫并张贴警示标识,安排专职人员在下课及午餐时段定时巡视,将情况及时清理或警示至位。需将学生上下学路线规划纳入日常安排,合理分配辅导员与保安团队在高峰期进行站位防护,引导学生依次通行,最大程度避免拥挤踩踏风险。通过切实措施,将潜在危机彻底扼杀在萌芽环节。

为确保防范举措切实奏效,必须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与实操演练。学校管理团队应对教职员工进行分层分类培训,使其掌握基本应急处置技巧,比如燃爆事故救援、电击事故急救及简易绷带包扎方法等,将理论知识通过实操演练内化为可迅速调用的应急能力。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疏散演练,模拟火情、地震等多种突发状况,让每位学生熟悉疏散路线及安全集合点,从而在遇到险情时能够镇定应对,迅速集结至安全区域。通过多次演练,将安全预案深植校园文化,形成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防范局面,将潜在风险降至最低。

二、优化安全环境,加强制度执行

在硬件层面应针对教学楼、操场及宿舍区进行整体规划,确保布局合理,设施齐备。教学楼内楼梯扶手须达到标准高度,楼梯踏步与走廊地面无障碍通行,无尖锐边角露出;操场处需安装护栏并铺设减震跑道,既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又减少运动伤害可能性;宿舍区则应配备基本医疗物资、灭火器及紧急呼救设备,便于发生意外时第一时间开展救助。照明系统需覆盖校园每个角落,确保夜间值班教师能够随时查看监控盲区,提升安全监测效率。在环境优化基础上,需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制度化规范流程。学校应制定《校园安全管理细则》,对各环节责任分工、运行流程及考核机制做出明确规定。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每日需填写安全巡查日志,发现问题须在最短时间内上报并跟进处理进度;班主任需定期收集班级学生安全反馈,将辅导记录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需注重制度宣传与师生教育。将安全制度内容通过班会、公告栏及校园广播向全体师生广泛宣传,确保每位成员理解制度要旨与执行标准。学校需定期召开安委会会议,邀请班主任、宿管及餐饮管理人员等多部门代表共同研讨制度落实情况,通过案例分析与集体研讨方式,不断优化制度条款,确保其与校园实际紧密贴合。通过校内网络平台发布安全知识问答及微课,利用碎片化学习方式让师生随时随地学习最新安全规定与应急技能,从而营造人人尊重制度、人人遵守制度氛围,提升管理效能。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校园监控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学校需在教学楼走廊、操场周边及校门口等关键区域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实时采集校园动态。学校应建立监控录像保存制度,针对重点时段及重点区域录像保存时间不少于三个月,以备日后安全事件调查与责任追溯。通过高效监控体系,将安全监管无缝覆盖,使校园隐患无处遁形。

三、培养安全习惯,促进家校联动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利用情景剧、故事化讲解等方式,将抽象安全要点具体化,通过生动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安全意识重要性;校外也可组织参观体验活动,如社区消防演练、交通安全模拟馆参观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习得自救与避险技能。此举既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又将抽象规矩转化为具体行动方式,使安全知识转化为自主行为。家庭是学生成长首要环境,家校联动保障安全教育延续性。学校需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短信平台、家长群等渠道及时向家长推送安全提醒与教育资料,提醒家长关注日常习惯与行为规范。比如针对假期出行,向家长发送安全出行须知;针对居家用电安全,辅以图文并茂形式推广居家安全检查要点,使家长与学生形成共同学习氛围。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变化,及时纠正危险举动,如攀爬高处、独自出行等,确保家庭与校园保持一致安全教育标准。为进一步巩固安全习惯养成,学校可与社区安全管理部门合作,联合开展家校安全联动活动。比如邀请交警进校开展交通安全讲座及现场演示,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模拟过街演练;与消防部门联合举办家庭用电安全宣传周,通过课堂演示与家庭作业相结合形式,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查验居家环境隐患并提出整改方案。此类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全技能操作,更将家庭参与纳入安全教育体系,实现学生在校内外双重安全氛围中成长。

结论:小学阶段安全教育与管理探索应立足实际,多方协同共建安全体系。通过深入识别风险、优化环境与制度执行、强化习惯培养与家校联动,将安全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唯有将安全意识内化为学生行动习惯,并让家校双方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成长空间。未来应在已有基础上持续完善持续改进,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无虞环境下安心学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史亚科 . 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C]// 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 . 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 .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湫头中心幼儿园 ;,2022:2198-2200.

[2] 任 丽 丽 . 做 好 小 学 生 安 全 教 育 管 理 工 作 的 创 新 实 践 [J]. 学 周刊 ,2021,(23):173-174.

[3] 王本泉 . 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探索 [J]. 新课程 ( 中 ),2019,(0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