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途径
孟红红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江苏高淳 211399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中地理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任务。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开设专题讲座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环境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生态环境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进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一、开设讲座,培养生态文明观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前开设讲座,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目的。例如,在讲授《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播放视频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提出几个问题: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学生可以认识到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严重冲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的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严重冲突的照片,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提问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在头脑中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1)教师要利用地理课程中的乡土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在讲授《中国的资源与环境》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本地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本地区的旅游景点,并向学生介绍一些本地的自然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例如:黄果树瀑布、九寨沟、罗浮山等等。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这些地方,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这些自然风景名胜的魅力。在介绍完当地的旅游景点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旅游?”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家乡的自然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魅力。在讲述完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对我们家乡有什么印象?”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激发起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性。
(2)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里的地理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在开展环保主题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环保的知识,并将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图片等方式展示给学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在播放有关这些问题的图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关于环保的故事以及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编写成环保小册子,并分发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保护生态文明的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高中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了解到更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例如,教师在教学《地球的结构》这一章节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地理课件向学生展示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中所反映出的不同的地质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所反映出来的不同地质作用对地球上生物生存所产生的影响。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将课程内容与时事热点相结合,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在思考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海陆变迁”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情境创设为“在大海深处发现了一个海生动物”的故事。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男孩的人在海边发现了一个海生动物,当他用手触碰这个小动物时,它会马上消失。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对海陆变迁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讲完这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海陆变迁?如果我们想要保护生态环境,应该如何做?让学生自主思考这些问题。
结语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理念,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教师要对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全面的分析,不断地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可以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文杰. 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 杨艳萍.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1.DOI:10.27110/d.cnki.ghsfu.2021.000871.
[3] 赵艺璇. 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途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