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赵静雅
中共颍上县委党校 安徽颍上 236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管子文化是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管仲治理齐国40 年的过程中,对齐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顺理成章地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子思想包罗万象且体系完备;博大精深且逻辑严密。作为管仲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在管子思想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挖掘和阐释管子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管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爱民思想——管子民本思想的起点。根据《管子•小匡》记载,公子小白继位后,想要任用鲍叔牙为相,但是鲍叔牙却拒绝了,并推举好友管仲,因为鲍叔牙认为自己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宽惠爱民。”鲍叔牙和管仲是至交好友,熟知管仲的才干和人品。由此可见,管仲在辅佐齐桓公之前,就有着强烈的爱民之心。管仲拜相后,齐桓公曾经问政管仲修政以干时天下之策,管子对曰:“始于爱民。”管仲认为治国理政要从爱民开始。
1.爱民要做到重民。管仲十分重视人民的地位,他始终认为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正所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2]且“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作为一国君主,想要有所作为,必须重视百姓的力量。
2.爱民要做到顺民。夏朝末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3],夏朝终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商是一个邦畿千里的大国,在牧野之战中,“前途倒戈者亿兆夷人”,终为“小邦”周所灭。两次王朝更替中,百姓发挥的力量,让周王朝的从政者深刻意识到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管仲也感慨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4]。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做到顺应民情、从民所欲。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
(二)富民思想——管子民本思想的目标。管仲推行新政、实施改革的目标就是国富民强。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想要百姓富起来,就要大力发展经济。
1.实现富民要发展农业。管仲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1)发展农业要解决土地问题。一方面要做好土地的开辟。《管子》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土地没有开辟的弊端。认为土地没有开辟,城池就不稳固。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均分地力”的土地新策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2)发展农业要积极组织生产。农业生产要顺天之时,做到尊重自然。管子认为“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不务农时,则财不生”。要根据四时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要适地之宜,做到因地制宜。齐国“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5]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齐国不能广泛种粮,需要根据土地条件,发展适宜农业。发展农业要取之有度。“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故取民于有度,用之有止,国小虽安。”
2.实现富民要发展工商业。齐桓公曾经问管仲,发展农业可以使国家长久吗?管仲认为不能,并且以纪氏之国为例,说明如果不擅长经营管理,国家也会走向灭亡。因此,管仲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举措。比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齐国的都城临淄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高度发达的工商业促进了文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临淄也成为“百家争鸣”的发源地。
3.实现富民要减免赋税。管仲认为过多过高的赋税会增加人民的负担,造成百姓对执政者的不满。对于富国之策,管仲认为“唯官山海为可耳”。“官山海”也就是盐铁专卖制度,将税收隐藏在商品中,实行间接收税。管子主张“薄赋敛”,通过减免赋税使百姓富足。
(三)惠民思想——管子民本思想的底线。《管子•入国》记载管仲在短短四十天内,五次督行九惠之教。九惠之教是管仲在齐国施行的九种惠民政策。包括:“老老”、“慈幼”、“恤孤”,负责养老、抚幼、收养孤儿等事宜;“养疾”负责照顾盲聋哑等重残疾者;“合独”负责婚配问题;“问疾”专门慰问病患;“通穷”、“振困”,对因天灾或人祸引起重大家庭变故的,实施国家救济;“接绝”负责照顾在战争中死难将士的父母和子女。这样的福利政策,涵盖了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方方面面的弱势群体,保证了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的活着。
(四)教民思想——管子民本思想的保障 与大多数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不同,管仲认为老百姓是需要教化的。管仲认为对人的教育可以获益无穷。
1.用“国之四维”重塑核心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社会秩序较为混乱。为维护社会秩序,管仲提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用“四维论”重塑了社会核心价值观。
2.用“礼法并治”教化约束百姓。《管子•权修》所言:“明智礼足以教之”,用礼治来教育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以法治促使“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生矣”。管仲已经认识到,在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中,礼和法二者互为补充,共同作用。
3.用“四民分业”创立职业教育。管仲在齐国推行“四民分业定居”,将齐人划分为士、农、工、商四大职业,这四大群体分别集中,加以管理。在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与传承上,管仲确立了父子相继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此外,齐国当时还设立了一所历时一百五十多年、培养多种人才的教育机构——“稷下学宫”,作为职业教育的场所。
二、管子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一)存社稷定君位的价值取向 “为臣下而忠”、“事君自忠”、“尽忠于君”,在管子思想中是理所当然的。管仲认为臣子的生存需要仰仗于君主,只有尊君忠君,兢兢业业为君主办事,才能封官拜相。管仲一生都在为齐桓公的霸业尽心尽力。归根到底,管仲通过爱民、富民、惠民、教民获取民心,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巩
固齐国的统治,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二)人民历史地位的认知局限 管仲已经意识到,民心向背决定了国家兴亡,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管仲并没有意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管子》开篇第一章名曰《牧民》,是管仲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牧民的意思是治理百姓,管理民生。这里管仲将统治者作为国家的主人,对人民进行训化,使人民服从国家的管理,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三) 四民分业定居的僵化管理 管仲推行“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制度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有利于技艺的传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齐国国力的提升,也便于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模式造成了职业固化,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职业之间的交流,从而在一定成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管子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明确价值追求管仲践行民本思想的目标是存社稷定君位,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1.要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谈到未来的择业,就表达了为全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毛泽东曾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高度评价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任何时候,衡量党的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就是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2.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它担负着全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党的指引下,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奋力建设自己的家园,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等伟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序幕缓缓拉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带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管仲把人民看做治理的客体,然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因此,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密切感情。我们在感情上与群众有多亲,群众在心里就把我们看得有多重。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十八大以来,许多重大决策都是深入群众调研得来的成果。在发展上依靠群众。一百多年来,我们依靠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依靠人民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依靠人民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依靠人民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
(三)创新社会治理 管仲推行的“四民分业定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的固化和管理的僵化,不利于社会的交流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筑牢主人意识,做到人人有责。做到人人有责,要明确党委、政府、社会、公民等主体的责任边界和角色定位。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做到人人有责,要牢固树立公民主人翁意识,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没有旁观者,都是局中人。避免出现“党委政府拼命干”,“人民群众拍手看”。社会治理好比“大合唱”,人民群众不能只是“跑龙套”。党委政府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切实做到人人有责。
2.筑牢协同理念,做到人人尽责。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每个人主动作为。人人尽责,需要发挥党建引领。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好,与社会治理网格相结合,做到把党组织在政治上的优势转化为治理伤的优势。人人尽责,需要推进协商共治。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各种途径、各种途径进行广泛协商,真正做到群众的事群众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参与。人人尽责,需要加强基层自治。基层自治是基层人民通过协商和自我约束,实现自我管理。动员乡贤、志愿者以及普通群众参与到基层事务的治理中,不仅效率更高,更能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3.筑牢民本思想,做到人人共享。人人共享,需要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已经由过去的“有没有”转变为现在的“好不好”;已经由过去满足吃饱饭、穿暖衣的需求转变为吃得更健康、穿得更时尚的需求。人人共享,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贫富差距仍然较大。社会治理的目标就是维护公平正义,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管子民本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与考验,至今仍然魅力长存。我们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方针,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新的时代特点相结合,做好管子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发展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守好中华文脉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2]李山,轩新丽译.管子[M].北京: 中华书局,2019
[3]弘丰译著:《史记》[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 年版,第25 页.
[4]李山,李安竹等译著:《管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年版,第28 页
[5]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上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484 页.
[
作者简介]赵静雅(1988-),女,汉,人,高级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附注:本文系阜阳市 2024 年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规划课题 “管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FSK2024037)研究成果。